玛勒关于儿童精神病的病理学和治疗观上
2016-10-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摘要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玛勒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提出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儿童两种精神病概念,系统阐述了儿童自闭性精神病和儿童共生性精神病的病理学和治疗观,对儿童精神病治疗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儿童精神病一、引言
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SchoenbergerMahler-)是一位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家和经验丰富的儿童精神病治疗师。她出生于匈牙利,20世纪20-30年代在维也纳从事儿童精神病治疗与研究。年移居到美国纽约,在纽约州立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担任咨询师。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任教,并加盟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费城精神分析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玛勒在纽约成立了马斯特儿童中心(MastersChildrenCentre)她的研究事业在那里得到了发展。玛勒在大量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与传统精神分析的驱力模式相融合,吸收了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玛勒重点观察了儿童3岁以前一时期处于弗洛伊德所界定的前俄狄浦斯时期新发生的事情对其人格发展和客体关系的影响,她把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正常的自闭期、正常的共生期和分离-个体化期。其中分离-个体化时期又分为四个亚发展阶段:分化与身体意象阶段、实践阶段、和解阶段、情绪上的客体恒定与个体化阶段。
在玛勒看来,个体心理的早期未分化时期分为正常的自闭期和共生期,前者是无客体时期,后者是前客体时期,两者也是正常分离与个体化的先决条件。正常的自闭期作为后胎儿期即子宫外生理成长的巩固时期,促使胎儿的体内平衡。婴儿在这个时期所有重要的机体发生能力都投注给母亲。自闭期婴儿发展的任务是为了能适应子宫外的生活,通过起支配作用的生理机制获得体内平衡和器官平衡。从出生第二个月开始,对能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模糊意识标志着正常的共生期的开始,这一时期,婴儿的行为、机能赋予他与他的母亲处于一个万能幻想、共享同一个边界的双重实体的体系里,具有一种无边界的海洋感。此时,半实体的刺激界限—自闭期的保护外界刺激的外壳开始破裂,随着力比多投注转向感知觉的周围,形成一个母婴双重实体的共生轨道,一种保护性、接受性、选择性的积极投注刺激外壳开始形成。玛勒假设,各种精神病儿童都是在正常的发展中由于很多原因而使得儿童的自我发生扭曲,从而使得早期母婴关系也发生扭曲。自闭性精神病儿童还没有意识到超出其自身体的客体,而共生性精神病儿童则模糊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满足来自外界,母亲依然是其自身表征的一部分。玛勒认为,精神病儿童的核心问题是缺失,即儿童无法通过母亲来获得对现实的最基本感觉,无法把母亲作为满足需要的客体,无法与现实分离,无法运用母亲作为一种催化机制来作用于自身,以获得体内平衡,这是一种先天性的或者是遗传性的缺失,亦或是在刚出生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内产生的一种诱发性的缺失。由此,对于儿童精神病的治疗来说,重点强调的是,必须让儿童能够通过母亲逐渐获得对现实的概念。
二、两种儿童精神病的病理学
(一)儿童自闭症精神病的病理学从社会生物学的视角看,儿童自闭性精神病是对原初子宫外生活的固着或者退行,最为显著的症状表现为,儿童无法察觉到作为代表外部世界的母亲,无法把其当作现实世界的生存航标,无法从环境中的非生物客体中辨别出自身,甚至是身体自身。亦即生命体与无生命体中的最初分离发生了先天性的缺失。玛勒认为,这种对母亲“充耳不闻”对世界“浑然不知”的否定的幻想行为是一种获得性的积极保护。这种保护是一种古老但发展迅速的保护,以至于它的心理结构和意义都无法被辨别。对早期行为的观察表明,这个时候儿童的记忆痕迹里已经存在了在哺育时没有从母亲处获得他所期待的北京现在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