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撞到南墙都不回rdqu
2021-3-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偏执型精神障碍也称偏执型精神疾病。偏执型精神障碍再不同的诊断标准里名称有所不同,比如:ICD-10里也称持久型妄想型障碍。如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好幻想、易激惹、拒绝接受批评、以及不安全感等。在个性缺陷基础上,社会环境(如恋爱失败、升职受挫等)作用下逐渐起病,将事实曲解而逐渐形成妄想,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冲突增加,从而进一步强化妄想内容。
1
什么是偏执性精神障碍?发病原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通常30岁以后起病,可能与遗传、人格特征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有关,多数患者病前性格存在缺陷,如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好幻想、易激惹、拒绝接受批评、以及不安全感等。在个性缺陷基础上,社会环境(如恋爱失败、升职受挫等)作用下逐渐起病,将事实曲解而逐渐形成妄想,妄想影响下,患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冲突增加,从而进一步强化妄想内容。
临床表现
妄想内容及出现时间与患者生活处境密切相关,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现实性特点,不经仔细甄别较难判断究竟是妄想还是事实。
妄想内容常为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和夸大妄想等,在被害妄想影响下,患者常常主动联系专业人士(如律师、信访部门等)寻求救援或解决问题,反复多次上访、举报或诉讼等;嫉妒妄想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怀疑配偶对其不忠,因此患者可能跟踪、监视配偶,不定期检查配偶的衣物(如内衣裤、手提包及手机等),甚至出现暴力和攻击行为;疑病妄想患者是担心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如担心体内长有寄生虫,或认为身体变形了,或认为身体或口腔内有某种异味,因此烦恼不已,反复就诊、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及医生解释往往不能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心。
抑郁症状较为常见,某些患者的抑郁情绪达到严重程度。一般而言,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行为、情感反应与其妄想内容是一致的。
◆◆◆◆◆
案例
王先生,65岁,此前无精神障碍史,曾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声带良性病变。由于存在精神病性表现,王先生被警察送入急诊。当时的病历记录显示,患者“存在妄想,处于急性精神病性状态,易激惹。
患者称,自从其妻子去世后,他就被绝大部分家庭成员疏远了;他指出,他的女儿们并不理解他。在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医院联系他的一位女儿。
其女儿称,患者一直是个“古怪的、不信任他人的人”;此前患者认为他人和自己“对着干”的种种事例,这些事情导致其家人和朋友纷纷对他敬而远之。在她的描述中,患者是一个“经常心生怨恨,并持续很长时间”的人,存在攻击性、人际关系紧张、怀疑的慢性行为模式。
该患者的最终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
2
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目前,一项针对偏执型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的Cochrane正在进行中。有研究显示,认知分析疗法可能有效,而抗精神病药在短期内能带来临床总体印象(CGI)的改善。
认知疗法已成为普通精神科医师的一种有用的工具。针对这些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建议帮助患者“转移其针对问题起源的感知,从外再转向内在”,同时应注意界线的管理、治疗联盟的维持、安全及如何将治疗整合进入患者的偏执立场。
当患者对治疗时存在偏执观念时,应试图维护患者的面子及控制感,以预防发生针对治疗师的暴力行为。
3
如何预防偏执型精神障碍?
1、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表现为积极的态度,并要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还肯定自我的特殊性,“我之所以为我”,并强调自我实现,肯定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对自己缺乏尊重,对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年人健康人格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对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人格力量的基础”。2、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奉行自我认可的原则,不抬高夸大自我——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义。他们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又承认自己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个自卑,自信,自负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在此基础上,社会,家长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年人,青年人也能看清和认识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着确定的方向去实现自我。良好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积极的预防偏执型精神障碍的发生,既对自身健康有帮助,也能避免很多危险性的发生。
如果你需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