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写小说戏剧
2023-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潮流,它并不单指某一具体的文学流派,而是包括了二战后出现的林林总总的具有反传统色彩的文学思潮与派别:
法国荒诞派戏剧、新小说,英国的形式改革派、实验诗歌派,德国的具体诗派、新先锋派,美国的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小说及黑山派诗歌等,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多样性与开放性。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的创作特点纷繁多样,各不相同,其理论规范与法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套系统连贯的观点,只不过是众多观念的无序组合。同时,其各流派内部也是千差万别,极不一致的。
然而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文学仍具有一定的共性与总体特征。总的说来,后现代派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是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否定主义和虚无哲学。在后现代派作家看来,世上万物及人类生存环境本身都是极难捉摸、不可认识的。
就文学而言,他们认为传统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形式、艺术规范统统是人为的禁忌,是强加在作者身上的枷锁,因而必须彻底打碎。他们反对文学中的统一性,主张文学创作中思维、写作和话语方式的随意性与多元化。
基于此,西方的后现代派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下共同的艺术特点:在内容上,带有浓重的虚无和悲观色彩;在形式上,力图推翻所有传统的文学规范,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人物塑造上,人物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他们被淡化甚至消解了;在语言上,别出心裁地追求新奇怪异;
基于以上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它们呈现出平淡性、不确定性与荒诞性的总体特征。
01在内容上,带有浓重的虚无和悲观色彩
后现代主义作品主旨消极低沉,基调灰暗阴冷,充分反映出了冷漠、孤独、恐惧、绝望的情绪。
在这些作品中,世界混乱无序,四分五裂,人生支离破碎,虚幻莫测。布阿福德尔对此在《新小说派概述》中评价说:
“荒诞成了明摆着的事。它如同昨日上帝的存在一样,是无需讨论的。”
在这里,所有传统价值观念都崩溃了,人生失去目标,失去希望,陷入无法摆脱的精神危机。幻灭感压倒了一切,生命不再有任何意义。面对无意义的生存状态,人无能为力,只能冷漠地在迷惘、郁闷中痛苦地煎熬,无聊地活着。
巴思的《飘浮的歌剧》中的叙述者就宣称:
“认识到一切皆空的道理,这当然是压倒一切的想法。一切皆空是条真理。”
在法国新小说名作,罗伯·格利耶的《橡皮》中,一个叫杜邦的人千方百计躲避死神。可他在逃过杀手的枪口后,最终还是被官方侦探当作刺客而误杀。该侦探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地工作,最后反而杀死了自己本应保护的人。显然,这个故事表明了人的努力的徒劳与无意义。
在海勒的开创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先河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有一条荒谬邪恶,专门捉弄摧残人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天罗地网般地控制着全世界。由于它的存在,正常的事物变为不正常,反常、荒诞离奇的事物变为正常。活人被当成死人,而死人仍被当作活人对待。在它面前人既无力抗争,又无法逃避:
“只能是一只皮球,被无人格的巨型机器愚蠢无聊地踢来踢去。”
在贝克特所作荒诞派戏剧经典《等待戈多》中,两个走投无路,在困苦中挣扎的流浪汉无缘无故地苦苦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而这个神秘的人物却似乎永远不可能到来。
《等待戈多》剧照对于他们来说,每天的生活既无目的又无意义,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荒唐的。既然一切都失去了意义,那么活着除了无望地等待别无选择。显然,他们的遭遇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看来,各种现实形态无论怎样不合理与不可理解,都是生活中不可改变的本来内容,因而都应屈从与接受。任何给混乱以秩序的做法都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还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一书中写到:
“在比利·皮尔格姆无法改变的事物当中有过去、现在与将来。”
事实上,《五号屠场》的中心思想便是指出逆来顺受,是对待生活的最正确的态度。由于采取了这种极端悲观与虚无的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完全摒弃了理想,不再追求任何意义与价值,不再有任何使命感和责任感。写作对他们来说完全变成了自娱自乐的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
02在形式上,力图推翻所有传统的文学规范,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
这些作家们在“一切都无关紧要,随便什么都行”的口号推动下,他们在写作中大量使用实验性手法,力求篇篇花样翻新。
在后现代派小说,如“黑色幽默”小说和“新小说”中,传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被彻底消解了。约翰·霍克斯曾言:
“我是在假设小说的真正敌人是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的基础开始写小说的。”
他的话表达了大多数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创作态度。就情节结构而言,后现代作品否定了其完整、连贯的传统标准,不再建构由开端、高潮、结尾组成的结构层次,不再寻求事物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使所叙述的事件都成了断断续续的碎片。
因此,这些作品结构松散零乱,难以辨认,情节或前后跳跃,颠三倒四,或散漫无章,若有若无,或头绪纷乱,扑朔迷离。有时现实世界与人物意识与潜意识交融,事实、回忆、联想、梦境交织掺杂一处,不加区别地同时展开,没有逻辑性,无情节可循。所谓故事,不过是人物活动的梗概。
为了追求小说结构的创新,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不到页,却分成了章。约翰逊的《不幸者》由27个不相连的部分组成,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任何一个部分读起。
很多后现代派小说,如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巴斯的《迷失在游乐场里》《题目》《生活的故事》等都采用了“元小说”(即有关小说的小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