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听力损失的临床表现
2020-8-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听觉系统也会退变,从而引发老年性听力损失(即听力下降),听力损失多数是逐渐加重的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随着听力损失的程度加重,分辨声音的敏感度降低,语言理解能力下降,中老年人时常伴有持续性耳鸣,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听力损失,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年人群年龄的界定:发达国家推荐以65岁为界限,发展中国家推荐以60岁为界限)因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因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以及代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的总称。老年听力损失可能由单一因素引起,也可能是几种致聋因素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本共识主要针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因年龄增长因素导致的听力损失(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性聋,即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双耳对称性、缓慢进展的、以高频听力首先受累为主的听力损失和言语识别能力下降)进行重点解读。老年性听力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听力损失大多是双耳的。虽然双耳听力损失程度可以不一致,但均呈现逐渐加重的现象。●对语言的分辨和理解能力差,常常“只闻其声,不解其意”,“听得见,听不清”。●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下,语言理解能力急剧下降。常听到老年人抱怨:“我在家和一个人说话时没有问题,但几个人一起说话,或在菜场很吵的地方,听起来就很困难。”●一部分人有“重振”现象,即“小声听不见,大声又嫌吵”。许多老人在低声说话时喜欢用手拢在耳后倾听,但当别人大声讨论时,又觉得太响而难以忍受。●常听不见电话声、门铃声,打电话、看电视有困难。导致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原因除了前述的自然退化(退化的速度因人而异),还与外在因素有关,包括环境噪音,服用耳毒性药物,或其它疾病所引发,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危害很大,随着病情逐渐加重,他们无法正常感知外界、获取信息,逐渐被隔离于社会之外,就象被罩在玻璃瓶子里,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无法与外界进行交流,出现沟通障碍。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判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了8项指标:安全感、稳定感、适应感、自主感、幸福感、认同感、信任感、舒适感。而听力损失会使老年人的这8项指标严重打折。有听力损失的人因长时间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会变得偏执、乖僻、抑郁、多疑,容易走极端,并逐渐避开他人,甚至封闭自我严重的导致精神崩溃。老年人听力下降后因为心理压力大,大多不肯与人倾吐苦衷,不与他人交往,不愿配戴听力设备,听不清别人说话,不参加听觉或交流相关的娱乐活动,可做的事越来越少,久之易诱发老年痴呆症。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爱与耐心细致的沟通,老年人自身也要多关心时事,多与他人交往,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充实精神,锻炼心智。有人认为老年人耳聋是人老正常现象,没办法没必要治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老年性耳聋是可以治疗的,患者应在感音神经性耳聋始发时即进行专业的听力测试并及时选配助听器来提高听力、防止耳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年人的正常社交沟通,更多地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从而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心理健康!合理使用听力设备为缓解听力损失的手段。人体所有的器官都有一个特点,叫“用进废退”,意思就是一个器官或某种功能,越是经常使用或锻炼,其功能越能保持健康状态,如若经常不用或得不到锻炼,则其功能将衰退,听力也具有这个特点。对于临床上无法治愈的传导性听损和经过治疗无效的突发听损,为了防止内耳功能下降,应尽早使用听力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听力设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大器,仅有放大功能。目前,数字听力设备在传统听力设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智能降噪;智能抑制反馈啸叫;多频段可调节;自适应数字音频聚焦以及多程序选择等新的功能。实践证明,听损老人佩戴听力设备之后,其精神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改善。图文来自于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