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暑假作业答案六
2021-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暑假作业答案(六)
1.A根据”即规定雅典公民若发现现行立法中有违反民主制度的条款,均可向陪审法庭进行申诉,要求予以修改或废除。”可得出这一制度加强了对民主的监督,进一步维护了雅典民主制度,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针对奴隶主,排除B;扩大公民权并不是危及政治稳定,排除C;D项太绝对,陪审法庭没有权力至高无上,排除D。
2.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产物,因此A正确;《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此时罗马尚未建立帝国,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3.D材料体现的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经过了严格的民主程序,说明当时司法程序相对规范,故D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司法程序,没有涉及顺应民心的内容,故排除;苏格拉底之死体现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故B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希腊,只有城邦的公民才能享有民主权利和政治自由,所以C正确;妇女、外邦人、奴隶不属于公民,不享有这种权利和自由,所以ABD错误。
5.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但不包括奴隶,故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是表述正确,故排除ABC。
6.C根据所学可知,《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故C项正确;A项“普遍”错误,故排除A;B项不属于深远影响,故排除B;英国革命并没有引起动荡,故排除D。
7.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的基本含义是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限制,故D正确;君主立宪制下,宪法是由议会制定,故A错误;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的产生方式是世袭,故B错误;君主不得干涉议会的权力,所以议会也不是由君主负责召集,故C错误。
8.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及农业工人参与政权的需要,B正确;三次议会改革并未实现公民的普选权及平等代表制度,A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9.D“贵族权力在年达到顶峰”“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这反映了18世纪中期的英国的代议制民主还不健全,故D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英国的政治传统,故A错误;君主专制得到强化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故C错误。
10.B托马斯·潘恩认为英国政体是掺杂着共和政体因素,又带有君主政体暴政残余和贵族政治暴政残余的综合体,这说明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有民主因素,又保留封建因素,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体的特点,而年的光荣革命才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妥协性,故排除A;材料所述“暴政”指的是封建专制统治,而非残暴统治,故排除C;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故排除D。
11.A材料“年11月”“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体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的出路,A正确;材料与革命统一战线无关,B排除;C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积极探索,排除。故选A。
12.C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工人运动遭到镇压后,中共在苏联的帮助下,积极寻求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实践创新革命理论主要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故D选项错误,排除。
13.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提出“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主张,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4.C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提高军民文化水平,组织代耕队帮助抗日军属春耕,其目的都是为了抗日,而木刻版画带有宣传性,即宣传军民合作共同保卫家园,C正确;代耕队的版画并不属于提升素养范畴,排除A;B在版画中无法体现,排除;D在第一幅版画中无法体现,排除。
15.A根据“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故选A;B、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通过暴力夺取政权,排除C。
16.A根据“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可得出这反映出我国在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到全球疾病控制之中,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地区性的活动,排除B;材料中所涉及的不是周边国家,排除C;D项不是主旨,排除D。
17.D根据材料“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将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我们将被迫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块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可得出,英国杂志对成立欧盟持反对态度,,由此可知,英国以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联合统一,故D项正确;“英国以资本主义否定苏联的共产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与纳粹主义的扩张无关,故B项错误;英国担心欧盟的威胁,而不是担心美国的霸权威胁,故C项错误。
18.C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说明美国认识到自身实力不足以控制世界,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不仅仅指欧洲或中国,排除B、D。
19.C根据“美苏双方相互忍受透明度——通过相互高空侦查(卫星侦查机制),使得对方了解自己的部分军事实力,从而不敢轻举妄动”可得出,冷战时期双方势均力敌,因此通过相互威胁以维持战略平衡,C项正确;全面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军事,而不是民生,排除D。
20.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外国的一切船只进来都得重新批准,属于外交政策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故C正确;求同存异是年亚非会议上提出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错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B错误;“一边倒”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内容不属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所以D错误。
21.(1)资产阶级掌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封建贵族日渐衰落。
(2)特点:具有紧迫性;由修订旧法律引起讨论;斗争激烈。成因:《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领导人的认识。
(3)同: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迎合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异:英国保留了中世纪的某些政治体制;美国经历由邦联制到联邦制的转变。
22.(1)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自身缺乏经验;对国情判断不明。
实践活动: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内容: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理由: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人们思想;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三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
23.(1)美苏冷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抗美援朝。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推动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