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常州沧桑巨变

2023-1-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风雨兼程,40年硕果累累。过去的40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常州,也与祖国休戚与共,风雨同行,书写了一路辉煌。

民政建设篇

过去四十年,

常州民政的这些“光辉岁月”

四十年

改革征程波澜壮阔,

常州民政勇立潮头创新业。

四十年

为民爱民初心不改,

常州民政满腔热情保民生。

四十年

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常州民政凝心聚力促发展。

民政工作事事涉及群众利益、件件关乎民生民情,最能体现党的宗旨和政府的职能,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需要有大爱之心、爱民之心。改革开放40年来,常州民政人秉承“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积极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为民政事业发展筑牢了一个又一个向上的台阶。

源头活水润心田

40年前,常州福利院正式成立,它脱胎于原老残教养院,主要收养城市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对象。3年后的年,在常州福利院婴儿院的基础上,我市成立了市儿童福利院,为1至16岁的社会孤儿打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年后,在改革开放的风气引领下,常州陆续恢复并兴办了一批福利事业单位,除了市社会福利院、市儿童福利院,医院以及各种福利生产企业等。“福利事业”由此帮助和温暖了越来越多的常州人。

此后,全市福利事业中各项创新举措不断涌现:

进入年代后期,我市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社会福利院在招收“三无”老人的同时,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自费代养,开启社会化养老的新尝试;

年,儿童福利院积极开展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建立了常州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年以来,我市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新局面,尤其是这一时期开展的“星光计划”项目,推动了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为养老服务社会化打下基础。

兴办福利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年9月,常州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成立,其后发展为常州市福彩中心。以此为平台,我市积极筹集社会福利资金,投入到为老、为残、为孤服务等福利项目,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人山人海的福利彩票售卖现场

进入新世纪,“常州慈善”模式的日益完善,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年12月28日,常州市慈善总会成立,随后各辖市区分别成立慈善总会或分会。遵循“公开透明、直接有效、准确救助”的基本原则,市慈善总会扎实开展“助医、助学、助老、助孤、助残、助灾”的慈善“六助”工作,“慈善之城”早已成为常州的一个重要形象标签。

慈善助残、助学、助困救助金发放仪式现场,市慈善总会捐资万元扶持钟楼区助残项目。

真情织密保障网

经历了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年1月1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乡全面实施,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都纳入保障范围。

步入新世纪,我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灾民紧急救助为依托,以救助性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以社会扶贫帮困为手段”的社会救助体系。从此,常州的这张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四个为民解困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城市居民低保、农村居民低保、城市“三无”对象供养和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8年起,对因重大疾病、突发性事件及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对象,给予临时生活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年之后,为缓解困难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市通过新农合医疗、大病医疗救助、门诊救助、慈善大病救助、医疗机构优惠减免等措施,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救助机制。

进入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市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制度定位,围绕特殊困难群众残疾人生活救助、低保边缘困难家庭认定、城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提升社会救助规范化水平。在进一步推动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同时,我市运用信息化手段,在全省首创“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对低保对象等试行实时动态管理,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应调尽调、应退尽退”。

“救急难”工作现亮点,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都建成了社会救助申请一站式受理平台,实现了困难群众求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年,市救助站挂牌成立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保护中心,对缺乏监护的特殊未成年人进行临时性救助,包括吃、住、教育等保障;年,全市所有镇(街道)均成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到今年,全市名困境儿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到年,我市实现了大市范围内低保标准一体化。

爱老助老蔚成风

年9月,郊区永红公社办起了市郊第一个农村敬老院,对该乡五保户进行集中供养。到年,每个乡镇都有1所敬老院,五保对象的生活标准普遍得到提高。这,几乎就是常州大规模发展机构养老的发轫。

后,常州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已是迫在眉睫。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我市积极推行“依托社区,集中、分散、居家三位一体”等养老方式。这个时期,以社会福利院为主体、社区养老机构为辅助、民间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我市积极开展示范性养老机构创建活动,对合格养老机构和特殊苦难老年人按标准进行补贴。8年起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各街道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全社会“爱老助老”在新世纪蔚然成风,为老年人办理优惠乘车证、优待证、发放牛奶优惠券等实实在在暖了老年人的心;8年龙城首届“十大孝星”的评选表彰进一步倡导了尊老助老的社会风气;保险公司推出“平安祈福”“银发无忧”老年意外保险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我市更加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把优质养老纳入常州民生实事工程之一,重点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需求。

年,我市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同年,各辖市区均建有一所政府主办的福利型、保障型养老机构,还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形成公办、社会投资兴办、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养老服务机构体系;为打造稳定的养老护理院队伍,我市连续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比赛,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岗位补贴,培训养老护理员名。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构建多元发展的养老服务格局,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创设“”便民(为老)服务平台,形成了社会养老服务的常州特色。

减负增效焕生机

上世纪80年代,社区对很多人而言还是个陌生概念,但敢为人先的常州,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服务,打破了国家包揽的单一模式,服务内容包括8个方面,重点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困难户进行系列化服务。

年和年,在民政部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会议上,常州市民政局受邀介绍经验,常州社区服务模式得到充分肯定。

到年,我市全面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每个居委会建立老年活动室、托儿所、家务劳动服务站、便民服务网点、军人家庭服务组,为每个孤老建立包护组、每个精神病人建立监护组。随着时代发展,社区服务还出现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如心理咨询组织、社区服务志愿团体、移风易俗服务队、青少年帮教组织等。到上世纪末,全市各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建立社区服务站,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有1万多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随着服务职能的不断增加,社区工作开始不堪重负。

年,我市全面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融合共治的新路子,使得社区服务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社区事务准入制度,我市剥离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的事项,社区8大类事项减幅最高的达到85%,一般的也在5成多;通过强化“社区+”的理念,我市整合养老、救助、救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等资源并下沉到社区,深化“三社联动”机制,着力打通了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街道(镇)“政社互动”覆盖率达%,省级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均达99%。通过首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两证合一”,实现了社会组织迅猛发展,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全省第一,并在年率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积极探索专业化社工培养机制,使得社会工作资格考试通过率蝉联全省第一;通过在全省率先建立“四级联动”公共服务平台,线上受理居民公共服务诉求,走出了一条“互联网+社区”的发展新路子。

医院进驻养老院

现在与未来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不变初心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建设高水平现代民政的新征程已在常州全面开启。在此过程中,常州民政将牢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一方面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方面不断提升法治化、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让“常州幸福树”上的幸福果更好造福全体市民。

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40年,也是常州民政事业不平凡的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民政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增进民生福祉的责任扛在肩上,努力打造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事业,为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助力,惠及这座大爱之城的你、我、他。

社会救助:

从补缺型救助向综合型救助拓展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困难群众的需求已经从温饱型物质需求向多层次需求延伸。常州民政积极顺应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扣多维度保障目标,将社会救助工作从简单的生活型救助向综合型救助拓展。

■■■■■

最低生活保障是困难群众最重要的保障来源。我市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按不低于5%的增幅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提高低保边缘家庭一次性生活补贴。同时,对低保边缘家庭实施按月动态救助管理,做到精准救助,应保尽保。

在此基础上,常州民政不断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综合救助的长效机制。在今年制定出台《常州市“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办法》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制度的配套衔接,探索制定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补充办法,拓展医疗救助范围,将“临时救助对象中的大重病患者”列入医疗救助范围。

为拓展综合型救助,我市还在不断健全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和“8+1”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完善“大救助”的工作格局,构筑互联互享的救助信息“大平台”。

养老服务:

从老有所养向多样化优质养老拓展

常州的养老产业发展全省领先。未来,我市将针对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既保障贫困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又能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不断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将不断得到优化,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覆盖率分别达65%、38%,老年助餐服务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年内新增日间照料中心10个;推进社区老年康复点建设,全年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嵌入“健康卫生小屋”10个;推进智慧居家养老网络建设,建成覆盖全市、可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的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服务老人占老年人总数8%。

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也将得到持续改善。

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9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58%以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新增连锁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品牌各1个;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困难老人购买涵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养老服务包”,目前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已占老年人总数10%;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全部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农村互助式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农村养老“离家不离村”,居家服务覆盖率达90%。

养老服务产业更将巩固好“常州特色”。

我市康复辅具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占全球总品类的五分之一,在全面推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综合试点建设的同时,我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康养产业推介会,推进老年用品的研发、生产和流通,培育了一批创新型、连锁型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计划到年,全市累计为3万户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培育2家以上康复辅助上市企业。

慈善福利事业:

从面向特殊群体向惠及更多群众拓展

当前及未来,民政工作的覆盖面和服务范围将不断拓展,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保障、残疾人福利保障、流浪救助服务等慈善福利事业将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常州民政也将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和工作创新,让“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落实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更好地呵护困境儿童成长,我市持续推进“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信息平台;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救助帮扶力度,推进“困境家庭中的重残儿童”免费享有康复养育护理;坚持每年为全市孤儿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并探索对全市困境儿童购买医疗保险。为更好地关爱服务困难老年人,我市进一步落实好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制度,保障好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更好地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我市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及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政策,并稳妥扩大残疾人两项补贴范围,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慈善事业也有新发展。今年起推进的“龙城益市、益路有你”活动全城招募“慈善超市合伙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了慈善超市建设,促进慈善超市法人注册登记和市场化运营。

同时,阳光福彩建设成果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常州福彩公益品牌活动深入社区和市民中间,福彩公益金更加规范地服务于全市福利事业。

基层治理:

从减负增效果向打造“常州牌”服务拓展

民政工作对象既有困难群众等需要党和政府“格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cs/13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