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的发展
2018-9-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中国的声音(音乐)治疗学正处于起步阶段,但该学科发展的前景令人振奋。近年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文献研究以及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从养生保健、临床治疗到疾病的康复,不少医学领域都逐渐认识并接受这一新颖的享受型治疗方式,加上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声音(音乐)治疗理论和中医思想指导下的声音(音乐)治疗方法,使中国的声音(音乐)治疗学在国际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影响。
成立于年的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现更名为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是国内较早创作出版声音(音乐)治疗作品的单位。该社出版了不少原创的声音(音乐)治疗作品,比较著名的有:90年代初,该社出版了国内第一套依中国古代五音理论创作的作品――《五音疗效声音(音乐)·正调式》,这套唱片共6张,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和养生乐,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石峰创作。胎教声音(音乐)《秋夜》,由著名作曲家王酩创作。几乎与《五音疗效声音(音乐)》出版发行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的作曲家王建民、吴小平、马新建等,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联手,创作出《易经五行疗效声音(音乐)》,经由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迄今已在全球发行36万套。这套唱片改变了以调式为依据的传统方法,声音(音乐)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风格来设计声音(音乐),分别运用于不同人格体质。此后,大量原创作品屡屡问世,如胎教声音(音乐)、各种气功声音(音乐)、养生保健声音(音乐)、益智声音(音乐)、镇痛声音(音乐)、心理调节声音(音乐),甚至给胎儿听的“子宫内胎教声音(音乐)”(中国学者刘泽伦,《胎教与胎教声音(音乐)》,台湾摇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年出版)。
需要强调的,在声音(音乐)治疗的作品创作上,中国的一批声音(音乐)家与医学家合作,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声音(音乐)”,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即使是声音(音乐)疗法非常发达的国家,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和作品。南京艺术学院声音(音乐)学院的邹建平、王建民、王建元、吴小平、庄曜、乔唯进,上海电影乐团的陈大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石峰,武汉声音(音乐)学院的赵曦等,是作品比较多的作曲家。出版该类作品较多的单位,除了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外,台湾的风潮唱片公司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们陆续制作出版了《易经五行疗效声音(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声音(音乐)系列》、《胎教声音(音乐)系列》、《美容声音(音乐)系列》、《睡眠声音(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气功声音(音乐)系列》、《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声音(音乐)系列》以及与健康有关的风水声音(音乐)、情商声音(音乐)、儿童声音(音乐)等,达多种。全球发行量多达数百万张。上述出版物根据导致疾病的不同社会环境、心理矛盾,以及发病后的不同状态,创制了各种切合病情的“声音(音乐)处方”,并通过临床验证,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和广大病者的欢迎。
关于声音(音乐)治疗作品的创作理论,研究的资料不多,且多为中国传统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原则,如王建民教授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声音(音乐)疗法与声音(音乐)创作》一文中认为,声音(音乐)治疗作品必须具备的要素为:“1、民族性。声音(音乐)疗法作品要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民乐演奏,而是溶民族之魂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既有民族风味,又达到保健康复作用;2、可听性。既是声音(音乐),就必须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要有美的旋律作为治疗信息的载体,不仅病人,即使一般人用作闲暇时的声音(音乐)欣赏,也能达到美的享受;3、平稳性。这是保证医学效果的关键。健康声音(音乐)与其他声音(音乐)的区别,前者不能有较大的起伏和波动,情绪的变化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旋律、节奏必须相对平稳,让一定刺激量的声音(音乐)持续足够的时间,就象服用药物一样,使药效维持足够的时间和均匀的作用。这与其他声音(音乐)强调情节、追求效果、讲究对比的创作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讲究平稳和保证可听性是一对矛盾,它给作曲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台湾《声音(音乐)中国》,年第四期)声音(音乐)家石峰在《治疗声音(音乐)的特性》(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资料)中,也有类似的看法。石峰还从中国古代五音与五脏的关系论证了声音(音乐)治疗作品创作的思想依据。
贵阳中医学院与贵州民族学院的合作科研项目“五行声音(音乐)对五脏虚实证影响的研究”,包括乐曲的编制内容,其基本原则是“将实用的五行声音(音乐)治疗同民族声音(音乐)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曲的标准是以调式分类,首选古曲,次选近世传统乐曲,以及现代人创作之精品和新民乐”。(王长城,五行声音(音乐)盒带的编制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5期)作为医学家研究声音(音乐)疗法的先行者,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和泸州医学院的张子游教授,在年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声音(音乐)康复治疗的历史、实施方法等。
具体分类为:
“声音(音乐)安神法”(代表乐曲:梁代古曲《幽兰》、晋代古曲《梅花三弄》),以清幽柔绵之曲,治疗紧张、焦躁所致的病症,或怡情悦志、胎教等;
“声音(音乐)开郁法”(代表乐曲:汉魏古曲《流水》、唐代古曲《阳关三叠》),以爽快鲜明之曲,治疗精神忧郁所致的病症;
“声音(音乐)悲哀法”(代表乐曲:汉代古曲《小胡笳》),以凄切悲凉之曲,治疗愤怒暴躁所致的病症;
“声音(音乐)激怒法”(代表乐曲:唐代乐曲《离骚》、《满江红》),以激昂悲壮之曲,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症;“声音(音乐)喜乐法”(代表乐曲:宋代《黄莺吟》、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以轻松喜悦之曲,治疗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症。
张子游教授的另一著作《娱乐康复法》(光明日报出版社年出版),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将中国声音(音乐)治疗的历史、声音(音乐)用于康复的原理、声音(音乐)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如胎教、增加体重、催产、益智、止痛、降压、催眠、通便、治疗精神疾患等)等方面有深入的挖掘,值得一读。沈建军著《声音(音乐)与智力》(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声音(音乐)与科学》(上海声音(音乐)出版社,年出版)、《声音(音乐)与超常思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年出版),三本书都是科普著作,主要介绍声音(音乐)和智力之间的关系,属于声音(音乐)益智的医学范畴。
国内学者刘泽伦医师在胎教声音(音乐)的研究上颇有成绩,其成果发表于《胎教与胎教声音(音乐)》一书(台湾·摇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年出版)。该书以胎儿发育生理、心理为基础,依据国内外多年优生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物理声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声音(音乐)胎教的理论、运用、禁忌有系统的论述。例如,他提出胎教声音(音乐)的情感特征为:轻松愉快、意境优美;频响范围为:不能超出正常人听觉敏感范围0~Hz,最好在此基础上下降Hz;而对于节奏和力度,则提出不允许乐曲中有较多的突发声音,尤其是中低频声音如爵士鼓,声音(音乐)的节奏尽量协调、平衡、简单,不宜变化太过频繁。所有用于胎教的声音(音乐),力度都不能过大,像理查·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运》之类的声音(音乐),绝不适宜。
总之,该书作为声音(音乐)治疗在单项应用上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试用系列教材《中医养生学》(王玉川主编)、《中医康复学》(傅世垣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孟景春主编。以上均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出版),分别设有声音(音乐)疗法章节,或在“娱乐疗法”篇章中介绍了声音(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设备、技术。这是国内首次将声音(音乐)治疗纳入医科大学教材。而王旭东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家级医学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声音(音乐)疗法,虽然只是众多疗法中的一种,但已经反映了声音(音乐)治疗学的全貌。
普凯元编著《声音(音乐)治疗》(人民声音(音乐)出版社,年出版)较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历史、治疗原理、目标、方式与方法、对象、声音(音乐)治疗师的条件、治疗学的进展和实例等。其基本观点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声音(音乐)治疗理论体系上的著作,是以实用声音(音乐)生理学为基调的著作。
何化均、卢廷柱编著《声音(音乐)疗法》(科学普及出版社,年出版),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读物。除了介绍声音(音乐)治疗的原理何方法外,书中以大量成功病例,给读者以具体的示范。具体内容有:高血压、各类神经症、消化性溃疡等常见疾病的声音(音乐)治疗、儿童声音(音乐)早教、特殊教育与声音(音乐)治疗、弱智儿童的声音(音乐)训练。书中还附录了很多的治疗曲目。
张鸿懿著《声音(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年出版),该书全面论述了声音(音乐)治疗学的发展概貌,心理学基础,治疗的适应症,心理治疗各流派与声音(音乐)治疗的关系,声音(音乐)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等。
范欣生编著《声音(音乐)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声音(音乐)治疗的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疾病的声音(音乐)治疗,各类人格体质的声音(音乐)养生。
王旭东编著《怡情悦志――中医娱乐疗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在这本20万字的科普著作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用来介绍声音(音乐)治疗的内容。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方法,如声音(音乐)与其它治疗方法的结合、色彩声音(音乐)的生理效应等,尤其对声音(音乐)胎教、声音(音乐)美容的介绍更具特色。
目前有关声音(音乐)治疗学专业论著的种类还非常缺乏,以上介绍的代表性著作,达到一定深度的原创作品并不多,这正说明我国声音(音乐)治疗学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上述理论性的著述显示出如下特点:
一、介绍外国声音(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和学术体系,泛论我国声音(音乐)现状和前景;
二、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声音(音乐)治疗的内容;
三、声音(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不仅著作如此,理论探讨方面的论文也有这样的倾向。如:在介绍外国声音(音乐)治疗学现状、进展,泛论我国声音(音乐)资料现状和前景方面,有如张鸿懿教授《世界各国声音(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概述》(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资料,年北京)、《发展中的声音(音乐)治疗》(《中央声音(音乐)学院学报》年第2期)、刘邦瑞《声音(音乐)治疗学问题》(《中央声音(音乐)学院学报》,年第一期)以及孙国荣辑译的《声音(音乐)治疗学(声音(音乐)学科介绍)》(《中国声音(音乐)》,年第四期),在这些文章中,介绍了国外的声音(音乐)治疗状况,分析了国内声音(音乐)治疗在精神科、心身疾病、残疾儿童等方面的运用现状。还展望了声音(音乐)治疗多学科横向结合的研究前景等等。黄晓莹、黄涛的《声音(音乐)治疗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年(8卷)22期)则阐述了声音(音乐)治疗日渐风行的背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身疾病越来越多,传统的医疗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文章对声音(音乐)治疗的原理、实施的方法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声音(音乐)治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类似的论文还有:《声音(音乐)和医学发展中的“顶尖治疗”:声音(音乐)治疗》(成其讯,《医学与哲学》年第二期)、《声音(音乐)疗法:一个愈趋重要的医学领地》(刘丽文,《交响·西安声音(音乐)学院学报》,年第二期)、《近20年来声音(音乐)疗法的研究概况》(卢银兰、赖文,《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一期)等。在发掘总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声音(音乐)治疗的内容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伟发表了《浅谈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国医论坛》,年(18卷)5期),认为五音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声音(音乐)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传统的五音理论,运用角、徵、宫、商、羽5种不同音调的声音(音乐)来调治疾病的方法,其原理是“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类似的文章有穆俊霞等人的《内经中五音的含义及与五脏的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二期)、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杜德业的《从中医经络理论探讨声音(音乐)治疗对人体的作用》(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年)。
至于声音(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与运用,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医药刊物、时尚杂志、各类报纸上都有大量刊载。许多科普性的著作也都全力宣介,如《少儿智力开发与保健90题》(王旭东主编,金盾出版社年出版、国际村文库书店年出版)、《漫谈科学养生与长寿》(刘汉青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出版)、《健脑之道》(张香桐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出版)、《声音(音乐)生活顾问》(咏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年出版)、《侬本佳人――中医美容》(蔡建伟,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前文已将我国声音(音乐)治疗学的研究成果表述成“异彩纷呈,杂乱无章”,通过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大概的轮廓。与西方声音(音乐)治疗学科比较,我国的声音(音乐)治疗研究,缺乏深入而尖端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分工,没有整体的明晰的发展规划,急需兼通医学和声音(音乐)的专门人才。长期跟踪式的研究基本阙如,高水平的生理实验少有进行。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加以解决。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声音(音乐)治疗的实用性研究却是如火如荼地蓬勃展开。
尽管我国声音(音乐)治疗学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理论研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可是却一点也不影响声音(音乐)治疗在临床上的开展。据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汇编的《声音(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一~四册)提供的治疗资料来看,我国从年最初开展声音(音乐)治疗以来,目前至少有多家正规医疗单位在从事声音(音乐)治疗的临床治疗和研究,而且医疗单位医院、疗养院,医院、中医院。在实用领域内,我国的声音(音乐)治疗成果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
(一)声音(音乐)治疗的应用方式
我国声音(音乐)治疗的临床方式,据何化均等《声音(音乐)疗法》、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声音(音乐)疗法》等人的总结,有以下六种:
①感受式治疗。以欣赏声音(音乐)为主。这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如中国声音(音乐)学院高天副教授建立的声音(音乐)治疗室、中山医科大学和广州图书馆合作开设的声音(音乐)治疗诊室、上医院的失眠诊治专科。在感受式治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声音(音乐)-色光疗法”,采用声音(音乐)-色光治疗仪,将声音(音乐)欣赏、声音(音乐)色光、声音(音乐)气息、声音(音乐)电流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产生多种生理、心理效应。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声音(音乐)治疗室、空军北戴河疗养院等单位都开展了该项目;(举例的单位资料来源于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汇编的《声音(音乐)治疗学科信息》。下同)
②参与式治疗。即演奏或表演声音(音乐)作品。部分学校、幼儿园、医院医院老年精神卫生中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
③结合式治疗。即同时运用上述两种方式。但不同单位、不同病种的侧重点不同。如中国声音(音乐)医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组、吉林省神经医院等单位以参与式为主,辅以感受式治疗;而天津干部疗养院等单位则以感受式为主,辅以参与式治疗;
④声音(音乐)电治疗。是将唱片或磁带所发生的声音(音乐)信号经声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再经放大,然后由声频匹配器升压后输出的电流,声音(音乐)电流的频率为30~Hz,既有低频电流成份,又有中频的成份。是有一定的节律、频率和幅度不断变化的不规则正弦电流。采用电极将电流导入人体。解放军医院理疗科、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单位很早就使用了这一治疗方式。在声音(音乐)电疗法基础上,我国医务人员又发明了声音(音乐)电穴位/经络疗法,这是极具本土特色的创新疗法,其作用原理是将声音(音乐)电流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发生很复杂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如镇痛,活血化淤,促进组织修复,调整内脏、内分泌功能,抗过敏、增强免疫等作用。受到国内外医务人员的普遍欢迎,国内多家厂商还据此生产出各种类型的声音(音乐)电治疗仪。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铁明、皇甫正贤最新设计出的一款治疗仪,更是结合了电脑的软硬件技术,是一个基于87C单片机的应用系统。(“便携式微电脑声音(音乐)治疗仪”,《现代电子技术》,年第二期);
⑤声音(音乐)瞑想疗法。这是一种典型的声音(音乐)心理疗法,是在聆听声音(音乐)或自然音响的同时,进行联想、回忆、幻想等心理活动,使人进入一个优美、奇妙的境界,让身体处在一个声音(音乐)营造的良好氛围之中。国内不少医疗单位的心理治疗室中采用这种疗法。
⑥声音(音乐)气功疗法。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气功练习的同时,辅以相应的声音(音乐)。实践证明,声音(音乐)能促使练功者很快进入气功所需要的境界,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气功的伴奏声音(音乐),已经成为习惯。另一含义则是指气功中专门有一类与声音(音乐)治疗有关的功法,如“六字诀”、“五音内视五脏法”、“化音功”等等(见林雅谷主编,《中华气功大全》,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这些功法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声音(唱出“宫、商、角、徵、羽”五音,或“嘘、呵、呼、呬、吹、唏”六字)为练功的主导,不同的声音能与不同的脏腑共振,流通不同部位的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在以上六种方法里,声音(音乐)穴位/经络电疗法、声音(音乐)气功疗法是我国独有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对声音(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很多,但缺乏对疗效的评价方法。周为民先生对此做了有益的工作,他在《声音(音乐)治疗中的评价实施方法分析》(《声音(音乐)探索》年第三期)中认为:声音(音乐)治疗中的评价实施方法是指在声音(音乐)治疗活动中收集评价资料的具体操作技术。获取声音(音乐)治疗评价资料的主要实施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会谈法与心理测验法等。这些实施方法在获取声音(音乐)治疗的评价资料方面各有利弊,因此,在实践中应将这几种评价实施方法结合运用。使它们起到相互检验评价结果的作用。
(二)声音(音乐)治疗涉及的疾病种类
通过文献的调研统计,在声音(音乐)、医学两大领域的期刊杂志、学术会议论文等专业性较强的媒体,已经有篇以上研究成果。而科普报刊上的普及型治疗,至少有篇以上。专业论文的主体,是对各类疾病的治疗研究。
1、精神疾病:医院是我国声音(音乐)治疗应用最多、疗效最好、接受度最高的医学部门,因此,声音(音乐)治疗精神病的研究也最多,在所有发表的声音(音乐)治疗学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中,用于精神病方面的超过50%。
治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浙江湖州市三院的朱毅平、金学敏在《声音(音乐)治疗氯氮平所致记忆力下降的对照研究》中,报道了声音(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氯氮平”所致记忆力下降的疗效。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记忆力测定无显著差异(P>0.05),声音(音乐)治疗实验组治疗后的记忆力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记忆力无显著差异(P>0.05)。(《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8卷)11期)。
精神分裂症最典型的症状是情绪的“凝固”,声音(音乐)可以“溶解”变异了的情绪,从而产生治疗效果。盛嘉玲等人的论文《声音(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第2期)、《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赵福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声音(音乐)感受性情绪的研究》,医院邱宝森的《参与性声音(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的心理效应》,济南市精神病院马龙的《声音(音乐)疗法对阳性精神分裂症血压、心率的影响》,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余振翔的《心理声音(音乐)声频电冲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医院张建茵的《特殊病房、特殊治疗一多功能声音(音乐)心理治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部唐文忠的《声音(音乐)疗法与精神分裂症康复》,医院张德惠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声音(音乐)治疗前、后脑电地形图变化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声音(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理和疗效。
在其它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周为民《歌唱疗法对轻度老年期抑郁症的干预作用》(《西安声音(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年第三期)提出主动式声音(音乐)治疗有阻断老年抑郁症的作用。医院窦文德的《慢性住院精神病人声音(音乐)操作键盘乐器的体会与训练技巧》,胜医院邢燕芳的《儿童性精神障碍心理声音(音乐)治疗研究》,医院李顺仙的《应用治疗声音(音乐)消除精神病患者消极观念的体会》(见《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年),分别从不同方法、不同群体、不同角度上探讨了精神疾病运用声音(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
2.神经系统疾病:国内运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系统疾患是脑卒中(中风)后遗症,较早的报告有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刘明嘉《声音(音乐)电疗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60例观察》(《声音(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一册),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汇编,年),作者以患者肌力为主要观察指标,治愈率达38.3%,显效30%,有效31.7%。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以神经衰弱、失眠等较常用,如范洪峰等《声音(音乐)电高压静电治疗神经衰弱》(《中华理疗杂志》,年23卷第五期)、郭桂荣等人的《声音(音乐)色光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疗效观察》(《中国疗养医学》年8卷第六期)。失眠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常见病症,美国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受到失眠困扰的高达32%!贪睡的年轻人尚且如此,中老年人就更为严重。台湾一千多万总人口,失眠者竟达万。中国大陆的情况稍好,却并不乐观。而声音(音乐)治疗对解除失眠症状效果非常明显。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杜琼在《中国职业医学》年31卷第四期发表的论文《职业人员失眠症综合疗法疗效对比分析》中,采用综合疗法(耳穴贴压与声音(音乐)疗法)治疗职业人员失眠症,方法是:随机选择不同职业人员失眠症患者37例(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与31例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的失眠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显效时间比对照组快(P0.05),症状改善随治疗天数增加而更为明显,停止治疗也不易反弹,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医院马英等六位医护人员联名发表论文《声音(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术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年8卷第六期),为提高患者术前睡眠质量,他们采用以声音(音乐)为主的方法,将例术前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参与术前声音(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别于术前一天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u=5.,P<0.)。天津医院沈莉等《针刺配合声音(音乐)疗法治疗失眠86例》,认为针灸治疗失眠,配合声音(音乐)会有更好的效果。(《中国针灸》年22卷第十期)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当代疾病谱中的高发病种,有专家称21世纪将是抑郁症的时代。声音(音乐)治疗对此类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同医院的徐伟选择手术前患者的焦虑症状为研究对象,将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前焦虑情绪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PES评分及焦虑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认为声音(音乐)治疗能缓解病人术前焦虑情绪,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徐伟,《声音(音乐)治疗缓解病人术前焦虑探讨》,《护理学杂志》,年(19卷)第二期)。杨凤池等人的论文《声音(音乐)治疗对眼底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17卷第四期)介绍的研究成果与上文类似。四川绵阳市医院邓鸿等医师《声音(音乐)电针治疗焦虑症例》(《上海针灸杂志》年21卷第一期)采用声音(音乐)电针治疗焦虑症,将患者分成声音(音乐)电针组及多虑平组,结果声音(音乐)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1.90%,多虑平组为65.47%,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CR焦虑量表平均总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两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证明:声音(音乐)电针治疗与抗焦虑药多虑平可相媲美,而对于各种原因不能服药者尤为适用。对于抑郁症,声音(音乐)治疗的应用更加广泛。医院的王吉平、舒莉在《探讨声音(音乐)疗法对产褥期产妇抑郁情绪的影响》(《上海护理》年4卷第二期)一文中报道:他们选择年11月~年10月住院分娩或剖宫产的产妇65例,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以声音(音乐)欣赏,对照组则按一般常规进行护理。在调查前、产后1周~6周的每周末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测定。结果声音(音乐)疗法能明显降低产褥期产妇的抑郁情绪,特别是从第2周末后,CES-D测定的实验组分值都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认为声音(音乐)治疗可以降低产褥期产妇的抑郁情绪。而李咏梅的《感受式声音(音乐)治疗对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干预效应》(《中国临床康复》,年第六期)则是对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后应用声音(音乐)治疗的探索,同样取得了满意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这种国际性的难治疾病,声音(音乐)疗法有其独到优势。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在《中国传统医药学对老年性痴呆、中风后遗症的防治》(《明通医药》台湾年第六期)一文中介绍了声音(音乐)和声音(音乐)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具体用法。医院李梁《血管性痴呆的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广西中医学院学报》年7卷第二期)提出,包括声音(音乐)疗法在内的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可以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辅助疗法。具体方法为: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包括支持疗法、声音(音乐)疗法、行为矫正、文体活动康复训练及生活基本技能训练;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两组均应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GI)进行评定,并作3年的随访。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ADL及CGI-GI评分有明显下降,在治疗后6个月MMSE评分也有明显下降,3年内再住院率为16.7%。而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无显著下降,3年内再住院率为53.3%。结论: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疗效,可提高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3.各类疼痛:声音(音乐)治疗的镇痛作用是全世界公认的,尤其是中国的声音(音乐)电疗法的效果更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我国较早使用声音(音乐)疗法镇痛的科目是在声音(音乐)作用下的无痛拔牙和无痛分娩。此后不断拓宽运用范围,目前已经在大多数疼痛性疾病中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如医院的尹红、李军等在《声音(音乐)疗法对烧伤患者疼痛及焦虑的缓解作用》(《中国临床康复》年6卷第十期)提出:烧伤病人所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慢性而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常导致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另外,由于在每分每秒之间延长的愈合间期病人所经历的疼痛程度不同,使得疼痛的治疗异常困难。过量服用镇痛药,药物的镇静作用导致生活能力及职业能力的下降,而声音(音乐)疗法却能在没有副作用的前提下发挥作用,随着镇痛效果的出现,焦虑症状也会减轻。医院陈宝、郑松等医师的论文《断指再植术后声音(音乐)疗法辅助镇痛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年6卷第十期)中报道了声音(音乐)疗法在断指再植手术后的辅助镇痛效果。他们选择了断指再植手术患者76例,按手术先后顺序的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扶他林缓释片并辅以声音(音乐)疗法,对照者仅口服扶他林缓释片,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度冷丁使用人次少于对照组。认为声音(音乐)疗法在断指再植术后能有效地辅助镇痛,减少吗啡类麻醉药品的应用,适宜在临床推广使用。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病症的首发症状。如何有效地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是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声音(音乐)治疗对骨科疾病导致的疼痛,完全可以用声音(音乐)疗法作为主要疗法或辅助疗法用于骨科镇痛。医院吕瑞革医师《声音(音乐)疗法在骨科疼痛病人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右江医学》年31卷第六期)就是对骨科疼痛病人在术前、术后护理的基础上加上声音(音乐)疗法的临床观察报告,初步观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医院的徐伟等医师《患者腰穿声音(音乐)镇痛的观察》(《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年5卷第一期),报告该院年1~10月对50例患者腰穿时采取声音(音乐)镇痛的观察,有效率达60%。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胡晓萍的《声音(音乐)电疗治疗急性扭伤40例》(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年),则是使用声音(音乐)电疗的方式,治疗急性外伤疼痛的报道。
4.恶性肿瘤:即通称的“癌症”。声音(音乐)治疗用于恶性肿瘤,通常都是作为辅助疗法,目的是为了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尽量延长患者寿命。有专家指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的大剂量化疗和干细胞移植,是引起情绪紊乱、精神萎靡、意志崩溃的重要原因,而声音(音乐)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情绪而对抗上述病理因素,是容易实行又花费不多的好方法。《癌症康复》杂志年第五期上《声音(音乐)能减轻癌症治疗的痛苦》,介绍了相关知识,并举例说明,接受过声音(音乐)治疗师治疗的病人,比没接受声音(音乐)疗法的病人焦虑少,情绪好。医院肿瘤科项春雁、杨宇飞的论文《五行声音(音乐)对33例晚期癌症患者身心反应的初步调查》、《中医五行声音(音乐)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运用五行声音(音乐),帮助癌症患者改善症状,调整身心。(见《中国声音(音乐)治疗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年)。方晋平、高玫的论文《癌症患者的性格缺陷与声音(音乐)支持疗法》(《肿瘤防治杂志》年17卷第六期)从心理学原理出发,提出不同性格缺陷需要选择不同风格的声音(音乐)来改善心理偏差,从而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支撑。医院肿瘤中心谢忠等在《声音(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对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15卷第三期)文中介绍:通过临床实验验证自行编制的“声音(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这种心理干预方法的效果,探讨心理干预能否提高癌症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例化疗病人(实验组例,对照组例)进行了心理干预临床实验研究。采用中国癌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及卡氏功能状态量表作为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状况和心理干预效果的测查指标,在实验设计和病人筛选时对医学变量进行了控制,同时对心理变量也进行了控制。结果:癌症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状况以化疗前最好,化疗后次之,化疗中最差。经过心理干预的癌症化疗病人,化疗后其生活质量各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化疗中仅以心理情绪状况明显提高。结论:“声音(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这种心理干预方法简便实用,可明显提高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
5.心血管病:声音(音乐)治疗的另一大类适应症是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是指疾病改变表现虽然为生理障碍,但发病原因却与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类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压、冠心病等就是典型的心身疾病。声音(音乐)治疗对此类疾病均有较好疗效,其中又以原发性高血压最为常用。黄国志、卓大宏《放松性声音(音乐)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7卷第四期)是国内较早报道声音(音乐)治疗高血压的文章。黄绍宽等人的《声音(音乐)疗法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康复的作用》(《心血管康复医学》年10卷第一期)、于兰等人《声音(音乐)放松辅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年15卷第六期)等文章都是对高血压病人运用声音(音乐)治疗的报道。
冠心病也是典型的心身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都无法消除根本病因,需要结合心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广西医科大学吕桂芬等人《综合性心理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年10卷第四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包括声音(音乐)治疗、放松训练等方法在内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法,对例冠心病人进行血压(SBP、DBP)、血脂(TC、TG、HDL-C)、心电图ST-T、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等指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上述各种指标都优于对照组,认为声音(音乐)疗法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6.妇产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是中年妇女常见的心身疾病,高发于文化程度较好的城市女性。医院邢翠、耿魁芝《更年期综合征声音(音乐)治疗的探讨》(《医学理论与实践》网络版第21期,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