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半清老人古国治
2022-7-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治疗白癜风哪家效果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编按:
古国治先生从大学起就开始追随南公怀瑾先生,四十多年来一直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西管理的研究,他创造性地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心理学相结合,课程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发人深省,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和赞誉。古国治先生目前工作的重点,是破解家庭教育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其人性化指导原则,让众多夫妻走出了感情困境、让大批儿童获得了身心健康、让许多家庭变得和谐幸福。
近日,古国治先生新书《如何爱孩子》刚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热烈追捧。本书从了解人性的基本点出发,从根儿上解决亲子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同时能辐射到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治愈又实用。我们也曾邀请古国治先生研读南怀瑾先生著述《金刚经说什么》与《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先生深入浅出指点精当,对于进一步研究修证身心性命之学的学友,将有特别助益。
难得的五一假期,是学习体会修身齐家之道的好时机,现特将新版《金刚经说什么》《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书籍与音频课程打包优惠推出。
人的心理(一)
当一个孩子其内心的苦痛一再被父母亲所忽略,因此他也学会忽略别人的苦痛,成为孤独冷漠的人。
既然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我又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感受呢?
同时也会屏蔽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好过一点,如此就变得无感、呆滞、冰冷。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7日
人的心理(二)
父母亲怎么看待我,我就怎么看待自己。父母亲看不到我有优点,总看到我的缺点,所以,我也只能看到我的缺点,要找到优点变得很困难。甚至当别人说我有优点的时候,我会怀疑我有那么好吗?
当父母亲看不到我的优点,只看缺点,就会开始批评、指责,我就会觉得我不好,我不够好,我很糟......,于是就形成了自卑感、无力感。
当我遇到挫折不如意时,我也会批评指责自己,同时也会批评指责别人,怪罪别人,甚至也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我就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怪圈,若不察觉,若不警醒,若不调整,若不疗癒,就会这样过一辈子。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8日
人的心理(三)
现代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成功,甚至有所谓的“成功学”,教人如何成功。其实所追求的是成就感,让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让自己成为被人看得起的人,让自己成为受尊敬的人,让自己成为受重视的人。
因为人是需要被尊重的,称为“自尊心”,通俗的语言叫“要面子”,人人都有“自尊心”,既然每个人都有此需求,所以在《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不止是有钱的富人或达官贵人有自尊心,要被尊重,贩夫走卒也有自尊心,也要被尊重,反正是人都要面子,是不是这样?
只要是人,无论窮富、贵贱、美丑、聪明愚笨、大人小孩都有自尊心,都要被尊重。只要是人就有此需求,只要是人就要去尊重他,彼此满足被尊重的需求,才能和谐共处,才会有幸福感。
在三千年前,中国的老祖宗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从周代开始重视礼乐教化,形成中国数千年以来的礼义之邦,这是世界上极为高度的文明。
什么叫礼?就是在生活中,在人与人交往接触中,在言谈举止中,在书信称呼中,处处都要表达对人的尊重。在此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对人的心理看得如此透彻。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9日
人的心理(四)我要被看见
人是需要被看见的,所以要打扮漂亮,求个回头率。人是需要被看见的,所以在网络上要博眼球,要求点击率。人为什么要显擺?需要被看见嘛!
再进一步讲,人是需要被知道被了解的。所以《论语》里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对不起!这是圣人孔老夫子的境界,我们普通人则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都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看到自己,希望别人了解自己,难道不是吗?
《论语》里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直白一点说,内心是暗暗不舒服的,是不是又被击中了呢?
懂了这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就不可以视而不见,目中无人,不止是对同事、同学、朋友如此,对自己的家人、配偶、父母亲、孩子更要看得见!
我们经常是视而不见的,其实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也很重要,甚至比了解别人更重要。人也经常是不了解自己的,老子《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至於更进一步,需要被看见什么?了解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9日
人的心理(五)什么是真正的看见?
我要被看见,看见什么?有很多,例如我的能力、才华、优点、成就、努力等等,也要看到我的困难、不容易等等。先说一般最平常最基本的吧!
我表现好的时候要被看见,例如小时候画了画,会喊爸妈你看我画的。考试得高分,比赛得奖,或有所突破......等等都要被看见,即使没得高分没得奖,但是过程很努力,也要被看见。不止看到结果也要看到过程,甚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人也有表现不好的时候,有失意的时候,有挫折的时候,有伤心难过的时候,这些更需要被看见。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人就会伤心难过,就会情绪低落,会哭,会愤怒,会担心、害怕、恐惧、紧张,例如被批评,被指责,被冤枉,被误解,受委屈的时候,必然有情绪。然而我们的伤心、难过、愤怒往往被贬低,被否定,被不允许,认为是负面的,不是正能量,这是逃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殊不知压抑、克制、漠視久了之后,就形成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会形成肝病胃病癌症等生理疾病。
此时除了被看见,还要被了解。碰到这种情况,过去我们常常用劝说的方式说你要坚强,或用安慰的方式说不要难过,或是讲道理,有的是同情,更嚴重的就是训斥了。这些对当事人有用吗?
其实劝说、安慰、讲道理、同情等等并没有看见内心的苦楚,而是在掩盖内心的痛苦,这是对当事人的否定、不允许、不接纳。
什么是真正的看见?真正的看见是感同身受,重点在感觉到对方的感受,而且要说出来,还要说的是事实。是的!你现在的确很伤心,碰到这种事(例如被误解)一定很难过,很委屈,甚至很生气,你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对你,是吗?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会觉得你贴到我的内心,我温暖了,我的伤痛被看见了,我被了解了,你懂我,这才是真正的安慰,让我感受到关愛,让我不再孤寂。这样才有疗伤止痛的功效。
是不是如此?试了就知道!这叫同感、共情、感同身受,这是心理医师最基本必备的功课之一。即使我们不是心理医师,也可以学,也可以用呀!让人减轻痛苦总是好事嘛!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10日
人的心理(六)喜欢自己编造故事
最近看到自己陷在幻想中的时间挺久,喜欢自己编造故事,然后在自己的故事中或快乐或痛苦,当看到自己在故事中的时候就脱离开来了,觉得自己有神经病,这样居然也能玩的很开心,整个剧情自编自导自演,并且全部由我自己一人在头脑中完成,根本不需要任何搭档和别人,我自己在头脑里已经演了一部戏了,很无语!哈哈哈!
这是一位同学的报告,写得很真实。为什么在徵得他同意后,要在这里贴出来呢?这种事,我们都干过吧!我们都一样,喜欢自己编造故事,或快乐,或痛苦,还不想出来呢!
可别说你不会干这种事,他说看到了就脱离开了,问题是我们经常看不到、察觉不到自己在编故事,是不是这样?
当然比较正面的说法叫“梦想”,现代人所说的梦想,对未来的期待,总会编故事吧!恋爱中的情人,总会编故事吧!
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的,就靠编故事了。
其实,人在睡眠中都在编故事,叫作梦,作梦就是编故事,医届已证明人真正的睡眠时间极少,大部分都在作梦在编故事,只是自己不知道,只记得睡醒前的一小段而已。
睡眠在编故事,睡醒了也在编故事,这就是人生。
编故事编得严重,把故事当真,出不来,就是精神病。编得不严重,出得来,知道这是假的,就是所谓的正常人,一笑!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11日
人的心理(七)我没错
人经常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代政治设置了谏官,专门指出皇帝的错误。人是很难承认错误的,所以历史上的许多谏官被杀,不得好死。所以当官的要小心,不要随便指出领导的错误,不过当官的人都懂的,否则当不了官。假如是夫妻,更不要随便指出对方的错误,否则一定吵架,不信你试试!
一个人要面对自己的错误是很痛苦的事,內心是不允许自己犯错的,也不允许别人犯错,尤其是你越愛的人,例如孩子,你是越不允许他犯错,然后孩子长大后也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别人犯错,代代相传。
因为不允许,所以犯错时,我们经常会选择逃避、掩饰,在心里找理由、找借口来证明自己没错,这是防卫心理、保护心理。小的例子,例如迟到者通常会说路上堵车了。衍生出来的是怪罪别人、怨天尤人、推御责任、找人顶罪。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在说理由、找借口或甩锅的时候,就知道他已经知道错了,只是自己内心很难面对自己的错误。另外有一种是口头认错,死不悔改。
问题是人活着很难不犯错,《春秋左传》里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上无完人,是人就会犯错,即使是圣贤也会犯錯,孔子自己就说了“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与我们不同的是敢承认错误。
我们不得不说,知道错误敢于承认,是很勇敢的事。为什么不敢承认错误?有损个人尊严,说到底还是要面子!自尊心作怪!而自尊心与自卑感又是一体的两面,越自卑的人越要自尊,也就越不敢承认错误。
我们可以总结的说,有自信的人敢于承认错误,心理健康的人敢于承认错误,内心强大的人敢于承认错误,聪明有智慧不执着的人敢于承认错误。
其实犯错是成长的垫脚石,中国人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犯错不可怕,记取教训就是了,跌倒不可怕,爬起来就是了。其实承认错误没那么可怕,敢承认错误,别人会更尊敬你。
要让心理更健康,从允许自己犯错开始,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允许身边的人犯错,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让自己更强大,给自己空间,也给别人空间。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12日
人的心理(八)不会爱
是人都需要被爱,不仅孩子需要父母的爱,部属也需要主管领导的关爱,夫妻之间更不用说了,但是我们会爱吗?懂得如何爱吗?
在《小舍得》的电视剧中,一位小学生很愤怒地向妈妈喊道:你根本不爱我,你爱的是考分的我。
难道希望孩子考分有错吗?难道希望孩子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有错吗?
现在学生厌学的很多,得抑郁症的比率是26.4%,(四个当中就有一个),也有跳楼自杀的,为什么会这样?
功课压力只是表面原因,我的看法,这些都是被父母爱出来的,有一句话叫“爱得越深,伤得越重”。爱可以疗伤,爱也可以让人受伤。
父母亲经常说我一切都是为你好,对的!天下父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卻呼喊我被爱的要窒息了,宁可你不要爱我。
我最近听到一句话:不谈功课,父慈子孝,一谈功课,鸡飞狗跳。说得太好了,很形象!很多父母亲为了孩子的功课,把天下最珍贵的亲情破坏掉了,搞得像仇人一样。为了爱孩子,把孩子搞得很痛苦,自己也很受伤,悲哀不悲哀?
懂心理学的都知道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有问题,问题都出在父母身上。但是,吊诡的是,父母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而是孩子有问题,所以一出问题,都会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师、心理医师。听说现在好的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挂号要等半年,黄牛票卖到三、四千元。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父母身上,只要父母调整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这是我创办“如何爱”课程十多年来的经验。懂得“如何爱”培养出来的孩子自信、自立、自律、自主,家长关心的重心不在功课,孩子的功课虽不是顶尖,但是也不差,而且还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功课、体育、才艺都不错,人际关系也特别好,家长省心,省力,还省钱。
如何爱才是对的呢?这个须慢慢道来,非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更重要的是,人很难承认自己有问题,有问题的都是别人。因此我要说,有问题不是问题,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不知道问题在哪也是问题。
父母亲必须先承认自己不会爱,否则说了等于白说。不过在此透露一句,要学会如何爱,必须懂人的心理。
半清老人写于年1月14日
本文转载自:悠活YOHO
难得的五一假期,是学习体会修身齐家之道的好时机,现将《金刚经说什么》与《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新书与古国治老师两门音频导读课程打包优惠推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购买。
(点击图片购买)扫码进入敦众商城,更多好书好课好物▼好书好课好物,阅读原文查看。传播南师智慧,欢迎转载转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