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静宁扶贫黄璨六月静宁

2022-1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长春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jzkbdfyy/140108/4323422.html

六月静宁

黄璨

我们到达司桥乡卫生院时,恰逢每年一次的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六月天葱绿,平日寂静的院子此时别有一番热闹,待检的妇女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高一声低一声,脸上漾着逢年过节时的喜气。

也难得聚在一起。乡所属十一个村子,山上山下,各家房子都离得远,平日都只低头忙顾自家那点事,土豆、玉米、麦子、猪、鸡、牛。若不是卫生院专派了车去挨家挨户地接,一年也难见到一回。

见到便格外亲,好像攒了几辈子的话要说,东家房子西家猫,毛毛杂杂,鸡零狗碎。三五成群的组合也不停地变换阵势,都乡里乡亲,不紧着打声招呼,以为有仇呢。也同院子一排桌坐着给她们登记的女大夫说上几句,她们都是些俊模样的女娃,看着那光滑圆润的脸都让人喜欢。但也只能几句,女娃们正忙着给每个人发“两癌”筛查各种表、帮着填表,还得眼对眼告诉她们为什么要做“两癌”筛查,具体要做哪些检查,检查不出病自然好,要检查出来提前治疗更好。

这些要说的事,卫生院其实早就分聚点甚至入户给村里女人们说过了,村里的大喇叭也哇啦啦喊过几次。年纪轻些的,念过几年书的,或者家里有大学生的,一听便都笑嘻嘻地蹬上卫生院的车跟着来了。是好事,国家给自己免费查病提前预防提前治疗呢。一些年龄大的,两眼扎在家里那些玉米土豆地的,听卫生院的人干着嘴说半天,也没太懂怎么回事,只想自己好端端地为什么要查病,而且查出病来又不免费开药免费治疗。卫生院去接的人便有些无奈,说有些病刚开始是觉察不到的,比如宫颈癌之类的,得早检查早治疗。并且,一旦查出病要住院什么的,国家会按规定给一定费用补贴,剩下自己掏得不多。如此千说万说,也就腿拖着身子来了,反正这阵子地里不忙。来了也糊涂,医生让上仪器台子躺着就上台子躺着,让掀开衣服B超便掀开衣服B超。

如此折腾一阵,该打的招呼都打完了,该检查的项目也都检查完了,再由卫生院的专车原送回山上山下自己的家里。依旧各家忙各家那点事,土豆、玉米、麦子、猪、鸡、牛。

卫生院的大夫们之后便要忙活好一阵子了。11个村子户人家需要“两癌”筛查的个妇女,都得一个准确无误的结果。没病便好,该忙啥忙啥,那张表也就搁一边了。若检查出什么,就得赶紧打电话通知。病小的,开点药让带回去治。病大的,医院、市医院,医院。这是大事,马虎不得。

然而,这不过是司桥乡卫生院最常规的一个年度检查项目。除了平日给来卫生院的村里人看病治病,卫生院与之签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才是这些年卫生院的头等大事。乡所在的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特困连片地区重点县和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历年来各种因素导致的看不起病、因病致穷的农户很多,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部分农户的看病治病问题,他们的日子无疑是雪上加霜,越来越没指望。

席湾村近山一户——64岁的马国义家新房子的后墙已经砌起来了。是把旧房拆了后原地盖起的,旁侧留了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房子过渡。旧房拆了后的全部家当放进那过渡房里,不算占半屋子的那盘土炕,就只屋子正中一个铁炉子、靠墙一张破旧的三人沙发、桌面掉了漆的茶几、立柜、一台电视。感觉一辈子下来,就只剩下这点东西,日子跟个漏勺似的。实在是老婆子那病拖的。倘不是原来那房子已经成危房,政府又补助盖房款四万元,马国义连这房子都没打算修,太费钱了。

老婆得的是重性精神病,十多年前犯的。先是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语,接着身不由己地往外跑,根本拦不住。先后几次送平凉市精神病院治疗。家里那几亩土豆、玉米,就是去年收成好的时候也统共超不过一万的收入。刚发病那几年,辛苦挣来的不多一点钱陆陆续续全用在老婆的治病上,日子磕磕绊绊,简直要过不下去,心上像笼了一层死灰。只在近几年,政府出了很多扶持政策,不单个人每月能按二类贫困标准领取一些生活补助,老婆的重性精神病也被纳入政府重大疾病救助类型,一次住院下来治疗费能报销将尽百分之八十,且每次都是先诊疗后付费,最终自己掏的也不多。如此,才觉得日子从几乎要堵死的墙缝里透出一点光来。

所以,当我们几个人站在马国义老人新房子那里聊这些事时,瘦高个、大眼深陷的他在旁边虽不说话,却一个劲儿捣蒜似地点头。他是政府健康扶贫的直接受益者,知道国家的这一政策落到像他这样的贫苦户头上意味着什么。

只是,马国义老人的目光里仍带有一些忧虑,使他那张苍皱的脸看起来枯枯的毫无声色。家里原有一儿一女,不曾想女儿出嫁不几年就生病没了。儿子,大学倒是毕业了,但一直没找到合适工作,到现在还靠老人养着。老婆的病情虽暂时控制住了,每天不但能把自己苍白的头发梳成两根辫子挂在耳边,盖房子也能稳稳地拿着铁锹帮着干点和泥之类的活。可究竟她那病是不能根治的,常见她一边干活一边自言自语,神情也不时地显出恍惚,让人总不能够彻彻底底地放心。感觉人这一辈子的苦都呼啦啦泼到他一个人身上,马国义实在是做不到畅畅地笑出来。

这已然是没办法的事。该得的政府救助一项不落地得了,总不能让政府全权地养着吧。若不是这些年国家政策好,他家肯定还是从前那样,日子前头一片黑,某一天说栽倒也就栽倒了。因所处地段土质不适合种植苹果这一经济树种,马国义就只能常年弯着腰在自家的那几块地上下功夫,尽可能多一些收成,熬到某一天儿子能支撑起这个家了,一切也就好了。

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尤其像马国义这一代经历了时代动荡的老一辈人,每回忆往事都忍不住拉长了声调叹息。可眼见得家里的新房子后墙已经立起,接着就该立前墙了,速度快点,再一个多月也就差不多盖好了,马国义虽目光里浸着忧虑,却没有了很多年前困窘不堪时的绝望。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享受一下新房子了,虽则盖这房子也向亲戚借了点钱。然而,只要日子是往前走着的,人心里还有希望,一切问题也都不是问题。

何况,即便人老了,马国义也从这些年政府给予他家的生活及医疗帮扶中感受到,身处如今这个时代,既然看病治病这个大问题已经不让自己太过难肠,那么只要自己不怕吃苦,多动点脑子多使些力,盖房子借的钱肯定能够挣上,生活的那些个坎也都能越过去。

八十岁的李志发老人患的是脑梗中风,属于健康扶贫中的慢性病种。他儿子正是席湾村村医李山平。

不仅仅司桥乡,静宁县每个乡的每个村都设有像李志平这样的村医。县上实行贫困人口“一人一策”帮扶措施,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让健康扶贫直接进村入了户。这无疑给农户提供了最大的医疗方便,居住偏远地区的农户但凡有需要,只要一个电话,医生就到家了。

在李山平带我们去他父亲家之前,他刚和其他村的村医们参加完乡卫生院组织的阶段性考核。乡上对他们村医的要求极其严格,要医术过关,还定期组织培训、考核。

李山平瘦而平静,在他父亲家的院子里像杵在那里的一根木柱,几乎没听他说什么话。他生病的父亲拄着拐杖一步颤一步从屋子里走出来,却眼盯着我们,嘴几次张开想要说什么。然而,中风后遗症让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能够说得清楚。倒是刚从屋子里走出来的他老伴没头没脑说了一句:“还得我给他们做饭。”

多听几句才知道,李志发老伴说的“他们”其实是指同住的另一个儿子和他媳妇。那儿子自小脑子便不很清楚,虽构不成大碍,究竟也影响了正常生活。儿媳妇后来也患精神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家人全靠着李志发老伴照顾着,她也是年近八十、走路不稳、半截子都入了土的人了。

司桥乡卫生院朱海燕院长告诉我们,司桥乡光是精神病患者就有40多人。我有些吃惊,问为什么一个乡竟有这么多精神病患者。李山平愣了好一阵,说,应该是先天的。朱院长在旁边什么也没说。我不好多问,心里猜测这是不是跟静宁县原来的贫困有关,人精神上的压力太大。或者,是地理因素?或者水土原因?亦或者,上天故意给这里的人们多一些苦难,好让这个世界的另一处多一些幸福。人的一生,一切都是一个定量,这一处少了,自然要那一处的多来平衡。这个世界也一样。

年老且孱弱的李志发的老伴顶起了这个家。也许她原本并不孱弱,是她肩上担得太重,把她压成了现在这个几乎匍地而行的样子。能有什么办法,生病就如天灾人祸,谁都挡不住。但比起近山那户64岁的马国义家,李志发毕竟多了几个儿子,新房也早早盖起并住进去了。还养了两头种牛,每年一个牛崽也能挣上四五千块钱。加上病人的治病费用国家已承担了大部分,生活即便有些压力,也是完全能够担得起的。

这也让村医李山平感到安心。除了兼顾家里这摊子事,他每天都在明亮整洁、基本设施一应俱全的村卫生室尽心地替病人看病治病,并时不时到贫困户家里进行疾病随访。自己家人的病,让他切肤体会到“人有啥都不能有病”这一生活真理,所以对待村里所有来看病的人,他都细雨润物,从没有一丝懈怠。如此村里人便也安心,觉得健康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眼前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只要不停歇地努力着,还会有更好的日子在前面等着。

记得初听到“静宁”这个县名,便觉得静宁县真是贪婪,把“静”和“宁”这两个在我以为最好的字统统地占有了。

然而,到了静宁,发现它确也担得起“静宁”这两个字。不单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素有“陇口要冲”之称,历史上从来都发挥着守镇四方的作用。而是,在静宁两日,也许六月葱茏,山路婉转多情,每到一处都让人觉得心静。它不是个喧嚣之地,即便某一日晚八点很多城市夜生活的开始,我们从城郊落脚酒店走三十分钟路散步到县城中心,整个县城竟也灯光宁静,不见一丝嘈杂。与街人随便聊几句,也是温和不荡的低声。

静宁是苹果之乡。也许苹果本身具有的安神功效使得静宁的人总也显得安静。但这不过是我自己的臆想。人若连生活都难以为继,再多的安神剂都是徒然。而对于静宁人来说,国家的诸多扶贫政策尤其健康扶贫,正是并不徒然的那一味安神剂。

如今,静宁的健康扶贫政策已经毫无缝隙地覆盖到了全县24个乡镇个行政村38.46万乡村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的政策宣言以及“一人一策”的帮扶措施,使得静宁人再也不为看病没钱而犯愁。

人食五谷这些凡尘杂物,不可能不得病。但这只是身体上的疾病,人心只要不积病,便身体再大的病也能够面对,并为之做出最大的努力。

事实上,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日渐深入,静宁人的心已经渐渐平坦了。

作者简介

黄璨,女,汉族,祖籍湖南涟源,现居甘肃金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2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散文、小说刊发于《文艺报》、《散文》、《美文》、《雨花》、《山东文学》、《福建文学》、《飞天》、《星火》、《朔方》、《延河》等报刊杂志,《散文选刊》有转载。作品荣获第五届、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

来源:静宁县文联

编辑:静宁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hl/13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