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路同行,守护精神卫生访上海市精
2023-3-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41952.html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而随着对抑郁症认知、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国抑郁症确诊人数也在增加。
尽管如此,还是存在普遍的讳疾忌医现象,使得很多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留下遗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陈俊教授,作为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常务理事、亚洲区主席,为中国心境障碍亚专科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创新医学教育系兼职教授,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
现任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常务理事、亚洲区主席,环太平洋精神病学家学会(PRCP)杰出会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CSP)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委员,NeuropsychiatricDiseaseandTreatment(NDT)副主编。主要研究双相情感障碍和难治性抑郁症。
三次选择,始终听从内心
“那时(高中)蛮想当医生的,因为可以治病救人。”陈俊教授回忆着,“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我选择了医学院。”
大学时,受到美剧《成长的烦恼》里的人物杰森·西佛的影响,陈俊认为精神科最接近哲学,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不把患者看作单纯的机体,而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于是,他选择踏入精神科。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博连读期间,陈俊师从方贻儒教授,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想做好精神科医生,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年,陈俊赴美留学,参与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在学习过程中,他独立随访患者,不辞辛苦地积累临床经验。同年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第一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临聘机会,彼时陈俊的孩子才三岁,但他一回国便前往北京项目组。随后,陈俊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离开临床与病房,成为一名做学科梯队建设、临床研究的医生,开始了临床亚专科正式的发展建设。
九载春秋,致力建设临床亚专科
年起,陈俊教授担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在导师方贻儒教授的指导下,在精神科亚专科萌芽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境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与物质成瘾5个精神疾病临床亚专科。“以前的精神科并没有亚专科的概念,通常一名精神科医生要看各类型精神疾病。”陈俊教授说道,“这样是不对的。就像内科有很多分支,精神科也应有亚专科,才能将一个方向钻得深。”
办公室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很大。9年间,陈俊教授提出设置专病门诊,协调改建病房,形成“门诊-住院-出院后随访”的全程管理机制,优化患者诊治流程,完成精神病诊治由量到质的改变。这些都改善了大众心中“疯人院”的刻板印象,“宛平南路号”也逐渐褪去了压抑感。
对此,陈俊教授说道:“心境障碍亚专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科室,一开始做得很累,但后面越做越好,其他科室也开始跟进,我们也将这一套新的模医院。”两年中,上海目前已有8家医院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境障碍诊治中心。医院,开展定期的心境障碍诊疗中心论坛,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让大家学习这种模式,现部分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已开设心境障碍门诊。
心理救援,是热血亦是责任
汶川地震汶川地震的危机干预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干预。怀着满腔热血,陈俊教授和团队奔忙于一线。但因当时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一些不规范的干预误区。为此,陈俊教授和团队想要把国家灾难精神医学做到系统化。年,在当时卫生部的支持下,陈俊教授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进行专业的封闭式灾难精神医学的培训,学成归来为国家灾难精神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带动全国灾难心理救援走向专业和正规。
新冠疫情由于是传染性疾病,新冠疫情让整个社会没有安全感。第九批支援武汉的团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科医生,这是全国层面第一次召集这么多精神科医生去做灾难心理救援。陈俊教授感慨道:“其实精神科医生从第一批就应加入。前三批支援团队都是怀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去到现场,病毒未知、资源有限,那时的压力是最大的。”而陈俊教授大年初二便赶到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在资源最紧缺的时候,甚至用过垃圾袋裹腿作为防护。这次疫情的心理救援让医护人员和患者认识到——精神科医生出现在病房,不是“添乱”“占用资源”,而是带来“有温度的治疗”。
心灵感冒,莫惶恐亦莫轻敌
正如这两次重大心理救援事件所反映,中国对于心理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