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士谭庆荣老年期抑郁的特点及治
2016-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老年期抑郁不再少见,患病率达到14%-42%。老年期抑郁的临床特点为:常与躯体疾病共病;情绪症状相对较轻;大多以躯体或不相适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诉;常伴有认知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可出现假性痴呆等。
谭庆荣,教授,现任医院心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军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年至年在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科进修;年至年在香港中医院精神科进修。主编、参编《精神病学》、《中国军人战斗应激障碍防治手册》、《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治疗》、《临床医学前瞻》、《战时内科学》等著作。
标准化的诊断评估程序并不适用于老年人,符合抑郁症的诊断者可能相对要少;老年期抑郁易被认为是躯体疾病、痴呆或老年性问题,常被认为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治愈的,自杀率较高;未经诊断的阈下抑郁更多,需要治疗的抑郁症状更多。
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建议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应以完全缓解为目标,不过与中年人相比,老年抑郁症患者常被延误诊断,复发率更高,更易迁延,长程疗效更差。但实际上,老年抗抑郁剂治疗的效果与青壮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老年人而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相对于三环类抗抑郁药还是更加安全,不过,在给严重抑郁的老年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药物治疗,还应考虑非药物治疗策略,如联合心理治疗、严重时使用电抽搐治疗(ECT)等。
老年人抑郁治疗原则同年轻人,但特点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较容易,不易达到充分缓解;ECT有效且比年轻人似乎更加有效;单独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效果不佳;存在体质量下降、失眠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米氮平;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可能不单纯是抑郁的前驱症状,也有可能是独立的预测因素。
老年期抑郁常与躯体疾病共病,共病不仅对躯体疾病的治疗有影响,而且使躯体疾病的症状复杂化,增加了诊断治疗的难度,导致躯体疾病症状扩大、过度治疗及躯体、社会功能缺陷,同时,也对社会功能、脑和认知有影响,表现为社会活动和兴趣下降、动力的缺乏,以及认知功能的损害,导致躯体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下降和生活质量的降低,是造成记忆缺损、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如果老年抑郁患者获得了恰当的抗抑郁治疗,他们的躯体状况也往往明显好转,不过,由于某些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药物可能导致抑郁障碍,需充分评价躯体疾病的治疗药物。
由于老年人机体老化,器官机能减退,在消化吸收上胃肠平滑肌张力不足,蠕动减弱,常发生便秘;代谢功能下降,药物代谢酶活性和(或)数目降低,以致药物肝清除率下降;肾功能的减退,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液浓缩与稀释能力降低,致药物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常给治疗带来困难。老年人的合适治疗剂量要比青壮年低,起始剂量应低且应缓慢调节到治疗剂量范围(即起始低,加量慢),一旦达到特定的较低的血药浓度,患者能很好耐受;然而,美国精神病学学会指出,老年抑郁患者的血药浓度与青壮年患者一样时,抗抑郁药可发挥其最大疗效。虽然社会心理和难治性因素并不是年老本身引起的,但他们对不良反应更敏感。此外,有研究显示,43.3%的老年患者的抗抑郁剂服用不合理,如未重视药物潜在的危害(例如高剂量引起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以及长期过分低剂量、不完全的治疗等。
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预后均较中青年为差,与中青年抑郁症比较,在生物学特征、症状表现、疗效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治疗依从差;既往治疗不当;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抑郁;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版权声明:文章资料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如有疑问烦请联系鍚堣偉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㈠摢瀹跺ソ婀栧寳鐧界櫆椋庡尰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