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特辑犯罪心理学
2017-5-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犯罪心理学》是我高中时流传甚广的一本科普读物。当时男生偏爱大概是出于猎奇心理,但其教科书般的描述的确为日后我观看与心理有关的电影,以及理解精神疾病,提供了启蒙和帮助。
书里对犯罪心理做了细致的分类与详尽的分析,在此只摘抄了关于“变态心理”中,精神分裂症的部分。
精神分裂症。本症与其他精神病相比,是否更多出现危害行为的问题尚无统一见解,据我国某些地区司法精神病鉴定资料统计,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病案例中所占比率最高,约占50%左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是指心理活动的分裂和不协调。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可以说精神疾病的各种症状,都可以出现在这种疾病的患者中。按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可分为单纯型、青春型、妄想型和紧张型四大类型,此外还有混合型或未分化型。
(1)单纯型。发病多在青少年期,起病缓慢,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容易被疏忽或误认为“懒惰”、“不求上进”等。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精神衰退日益明显,但很少有幻觉、妄想、离奇的行为表现。故称单纯型。较少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但也有极少数涉及侮辱妇女、偷窃、无动机的杀人等。
(2)青春型。多见于青年患者。发病可急可缓,发病后,患者逐渐表现孤僻,情绪不稳定。随着病情的发展,情感障碍愈加明显,主要症状是思维散漫,情绪变幻无常,幼稚愚蠢,行为紊乱,兴奋躁动等。性色彩常较明显,男性患者可出现猥亵、强奸等违法行为,女性患者则易被人奸淫,因此被称为花痴,很少出现杀人等严重案情,在情绪激动时也可冲动伤人。
(3)妄想型。这是精神分裂症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类型。以妄想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幻觉,并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基本症状,如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发病初期,患者敏感、多疑,怀疑有人在背后议论或不信任自己。这种多疑逐渐发展而形成关系妄想,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与自己有关,关系妄想所牵连的范围愈来愈广,而逐渐形成被害妄想。除被害妄想外,还可有夸大、嫉妒、钟情、疑病、非血统等妄想,这些妄想与被害妄想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患者由于幻想、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精神因素的支配,可发生各种严重的危害行为。(4)紧张型。发病亦多在青年期。早期表现萎靡无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动,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低落。随着疾病的发展,则有紧张性兴奋与紧张性木僵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在木僅状态中,病人表现为不言不语、不食不动的状态;在兴奋状态中,患者兴奋、激动、行为暴戾,常出现丰富幻觉。患者自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兴奋状态时,易毁物、伤人而造成意外的危害后果。
2.偏执性精神病。又称妄想性精神病,是一组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内源性精神病。与其他存在妄想的精神病不同,偏执性精神病的妄想是独立产生和存在的,患者除妄想以及比较少见的与妄想相联系的片段幻觉外,没有其他明显的精神异常。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基本像精神正常人一样。偏执性精神病主要包括如下两种类型:
(1)偏执狂。又名妄想狂。指一类逐渐发病的慢性系统性妄想状态。一般由内因引起,以妄想为疾病突出的症状。但在思维、意志及行为方面表现正常。这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多发于中年男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患者的妄想集中反映某些体验而不涉及与这些体验无关的事。推理过程具有一定逻辑性,条理清楚,自成体系。病人的人格保持完整,情感与思维协调一致,没有幻觉或其他精神异常,容易被误认为是精神正常。
(2)类偏狂。又称偏执状态。基本情况与偏执狂相同,但其妄想系统化程度较差,有时出现幻觉。发病率较偏执狂多,起病年龄多在30岁以后。其人格缺陷与偏执狂者相似,急性精神创伤常为诱发因素,常发生于文化较低者或身体有残疾者当中。症状主要为妄想,以被害妄想为主,也可见夸大、嫉妒、钟情等妄想,内容常与其处境有关。由于妄想的驱使,可以无休止地纠缠他人,攻击妄想对象或“仇人”,反复诉讼不止。
偏执性精神病人因其意志行为受妄想影响和支配,歪曲现实,失去正常的辨认能力,往往导致伤害、杀人、诬告、反社会言行等各种危害行为。如在被害妄想下,病人常以受害者身份缠讼不休,病情严重时,就很可能对妄想对象采取报复、攻击行为;嫉妒妄想往往发生在与病人关系密切的人当中,如常常采取各种方法试探或拷问配偶的“奸情”及情人的姓名,一旦认为“证据”确凿,往往会去法院起诉,要求惩处;或对配偶及认定的“第三者”、“非亲生”子女,采取凶杀行为。本病患者的妄想对象固定,当发生报复行为时,案前准备非常充分,对作案时间、地点、作案工具、作案手段等都作了十分周密的考虑,被害者常常缺乏防范的思想准备,所以凶杀后果常较严重。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犯罪心理学》目录(可在线阅读)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中科白癜风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