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滩残联

2018-10-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社会对精神病防治康复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实属必要。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进行心理与社会功能训练,调整周围的环境水平,最终目标是尽可能恢复各种功能而回归社会。精神病康复的概念和原则有以下五个要点:

1、认真训练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行为技能,以训练行为技能的康复措施为中心,辅以适当的维持性药物,使精神病患者尽可能恢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并最大限度重建独立生活能力。   2、调整精神病患者的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医院、社区及家庭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谋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设备和生活条件上尽可能照顾到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的需求。   3、始终贯彻支持和心理教育。在实行各种康复措施时,始终结合有效的心理治疗,从情绪上和理智上支持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处境,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干预,努力促进心理康复。   4、积极采用家庭教育和干预的措施。动员家庭成员参与社区家庭教育和干预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社区防治康复网络、基层康复队伍在这方面的作用,促进家庭负担起应尽的责任。   5、争取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回归社会。按不同对象和具体条件,尽可能建立有利的社区过渡性康复设施及适当的回归方式,积极寻求不同的途径和方式重返社会,争取社会支持以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防治康复方法和措施,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九五"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摸清精神病人的底数,区分病况。各地的管理机构、技术指导机构、治疗康复机构应协同检查本辖区的精神病患者的人数、类型、病因和患病程度,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相应的治疗、康复和管理方案。   2、建立家庭看护组和家庭病床,对所有患者提供不同等级的监护。对病情重无条件住院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由街道、乡镇的精防工作人员治疗,家庭负责护理病人。   3、重症急性病人要转到精神病院治疗。   4、举办工疗站组织开展康复训练,让患者参加适当生产劳动,对基本康复、病情稳定的病人提供就业机会。每个街道至少要有一个工疗站,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对病情稳定,有劳动能力的精神病人要尽可能安排就业。对于长期被关锁在家的病人,应组织力量给予治疗,解除关锁。   常见的精神障碍有以下几种:   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为5.69%,占精神病住院病人的60-80%。本病开始发病于青少年,以16-30岁居多。特点是病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精神分裂症可分为传统的四型:①单纯型;②青春型;③紧张型;④妄想型。   2、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精神病。本病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缓解后的间歇期,病人精神活动正常。治疗效果一般较好,少数病人可以变为慢性。   3、老年性痴呆有少数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脑的萎缩性改变令病人产生痴呆症状,称为老年性痴呆。病人变得自私、固执,或做一些无目的无意义的事。记忆力减退,出门常迷路,夜间不眠而白天蒙头大睡。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日常生活常要家人协助。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一般有:   1、生活行为的训练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人逐步掌握生活的技能。可分三个方面: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督促教导和训练,可结合奖励加强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数在2-3周内即明显改善。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外,可逐渐增加带有学习和竟技性质的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有的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社会交往技能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   2、学习行为的训练是使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性教育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两部分。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避免过分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饪、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3、工作行为的训练工作行为训练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   (1)简单劳动作业:又称"工疗",一般集体进行,工种简单易做,如糊纸袋、拆纱团、参加卫生清洁工作等。   (2)工艺制作活动:①各种编织:如织毛衣、织网袋等;②各种美术品:如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③制作玩具、模型,园艺种植等。上述活动可按完成任务的多少,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提高其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回归社会前职业训练:指就业前对口的职业训练活动。精神病患者的维持性药物治疗,其药物剂量为治疗量的1/4-1/2左右,如果维持剂量不高,睡前一次服用更好,这有利于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睡眠。有调查表明,只有1/3的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能依从治疗,1/3的病人部分依从,而1/3的病人完全不依从。因此,基层医务人员,街道精防人员必须经常上门随访,说服病人坚持服药,依从治疗。维持药物治疗是整个康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属应该认真配合精防人员,切实督促病人服药、维持治疗。   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几种形式:   1、工疗站和福利工厂   工疗站和福利工厂是街道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设施。采取工疗为主的综合防治康复措施,促使病人更好地全面康复。接纳的对象为辖区内病情部分缓解或尚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精神病人。   工疗站和福利工厂,以职业康复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的内容,以简单的初级劳动为主。如拆纱线、装配、包装等加工服务。工作任务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劳动时间不要太长,可通过"标记奖酬"等行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对病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情况定期加以评估,对有成绩和有进步者通过表扬或物质奖励使之强化康复。对不利于职业康复的不良行为设法纠正。   医疗康复是指在工疗站和福利工厂工作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防止或减少病人回家后忘记服药。社会心理康复方面,包括社交技能、生活功能及心理功能训练的康复。在工疗站和福利工厂接受训练的患者,主要是通过文娱体育治疗及心理治疗来实现的。   2、家庭病床家庭病床是在社区医疗服务形式之一,主要收治两类对象:一类是病情虽较重,但尚不必住院的病人,例如病情不稳定,有波动或有复发迹象,但无严重自伤倾向的病人;另一类是应住院但由于各种原因暂未能住院的,例如患者病情严重,关锁在家,但又因经济条件无法住院治疗者。   3、家庭看护小组在我国,绝大多数病人在社区中和父母住在一起或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看护小组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干部、基层卫生人员、患者家庭成员或民警组成。其职责是:定期随访、记录病情,监督病人按时服药,进行治疗康复指导;心理疏导,解决困难;防止自伤和危害他人及社会。   4、家庭干预家庭干预工作要围绕家庭成员和患者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疾病知识教育:内容涉及精神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处理,以及家庭应付措施等,可分为多次课程进行。   (2)用药常识教育:向家庭灌输使用精神药物的目的,使用方法,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也可以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教育,提高患者执行医嘱服药的自觉性。   (3)调整家庭交流关系:主要的方法是训练家属和患者良好地相互表达想法和需求。能主动倾听对方意见和作出适当的反应,还要努力避免和消除家庭中的过度情绪的影响,如对病人的批评、抱怨、责骂等。   (4)解决不良行为问题:列出患者因病所致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日常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无规律和烟酒无度,不参加家务劳动,对亲友过分冷淡等。尽可能训练与动员家庭成员对这些问题的应付能力,逐一共同协商解决。   每次进行家庭干预时都要涉及以上各项内容。每1-2周对每个精神病人的家庭干预一次,几个月后减为每月一次,每次会谈时间为1-2小时。街道精防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全国以及上级下达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计划,规定进度,拟订实施方案:   (1)制定计划。各街道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时,应该在全面了解本地区的精神病患病情况、精神病致残情况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人力、物力、财务资源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的计划。   (2)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领导和群众都了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意义;将辖区内的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将计划变为可行的实际步骤。   (3)协调和分工。精神病防治工作涉及许多部门。要按照计划协调好各部门的有关工作,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设想,与各部门的有关计划相一致,做到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各部门必须有分工,有各自的具体任务和指标。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工作做好。   (4)检查督促。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辖区内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落实情况。了解进度,检查质量,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落到实处。特需人群补碘碘是一种化学元素,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中,空气中也含有微量碘。碘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非常重要。一旦摄入不足,便会发生碘缺乏病。   碘缺乏对人体的危害有三方面:   1、缺碘的严重程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不同。人体的碘主要来自各种食物和饮用水。如果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土壤和水缺碘,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就会造成人体缺碘。科学调查发现,一个地区居民的饮用水中碘含量应该在10微克/升以上,如果低于此浓度,人群就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肿),并同时会有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的发生。   2、缺碘发生时期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不同。   (1)胎儿期缺碘:孕妇早产、流产和死胎的发病率高;先天畸形或异常的发病率增高;围产期和婴儿期的死亡率增高;神经型克汀病、智力缺陷、聋哑、痉挛性瘫痪和斜视;粘肿型克汀病、智力缺陷、身材矮小、神经运动障碍。   (2)新生儿期缺碘:新生儿甲肿、新生儿甲低。   (3)儿童和青少年期缺碘:甲肿、亚临床克汀病、青少年甲低、智力缺陷、体格发育落后、单纯聋哑。   (4)成人期缺碘:甲肿及其并发症、甲低、智力障碍。   3、个体对缺碘的反应性,主要表现为性别及年龄差异。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同于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对碘的需求量大于男性。儿童和青春期青少年因生长发育较快,对碘的生理需求量大。孕妇因怀孕而需求量提高,如果碘摄入不足,不仅妇女本身会出现地甲肿,而且其胎儿受威胁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胎儿容易患克汀病。特需人群补用碘油丸在山区、丘陵、平原的高度缺碘地区,需要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0-2岁婴幼儿补用碘油丸。   (1)青春期妇女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女性一旦进入发育阶段,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对碘的需要量比同龄的男孩高得多。因此她们对缺碘极为敏感,一旦缺碘,极易发生青春期甲状腺肿,或青春期甲低而影响其正常发育和生长。大量调查结果显示:缺碘地区,女性甲肿患病率高于男性,青春期妇女更为突出。为确保下一代孩子智力正常,主张新婚、育龄妇女在登记结婚时,服用碘油一次,剂量0.2克。   (2)育龄妇女和孕妇   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对碘的需要量大大高于非孕妇;孕妇摄入的碘,除了满足自己本身的生理需要外,还要把碘供给胎儿,以确保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母亲摄入碘不足,会导致胎儿缺碘,造成脑发育障碍,而影响其生活功能。孕妇受孕前六个月内未服过碘油者,应在孕期头三个月内补碘油一次,剂量0.2克。   (3)0-2岁婴幼儿   人脑发育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从女性妊娠第三个月开始,一直到出生前,主要是神经母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的时候,大脑皮质、基底核和内耳的发育过程。在此期间发生因缺碘导致的甲状腺激素缺乏,肯定会影响到这些重要结构的发育,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第二个关键期是从分娩到出生后2岁,即生后期,在此期间,是神经细胞的树突分枝、突触形成、髓鞘形成与胶质细胞发育时期。如果这时候发生碘缺乏,会造成智力落后,特别是出现抽象思维能力的缺陷。   脑发育的时间性都有一个严格的临界期(关键期)。临界期结束,在此期间的有关发育便相应终止。如果在此期间缺碘,造成的脑发育落后,到临界期后,再进行补碘,则为时已晚,已经发育落后的脑组织再也不会发育了。换句话说,临界期内所形成的脑发育迟滞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抱憾终生。0-2岁婴幼儿服用碘油一次,剂量0.1克,凡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可以不服,由母亲服碘油一次,剂量0.4克。   全民食盐加碘   我国政府已向世界宣布并承诺年消除碘缺乏病,并实行全民食盐加盐碘,主要原因是:   (1)碘缺乏病区中的病人(如地甲肿和地克病病人)需要补碘治疗;病区中"非病人"也受到程度不同的碘缺乏危害,只是没有以人们可见的"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因此对于病区,无论是病人还是非病人都是碘缺乏的受害者,都要吃碘盐。   (2)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尿碘在50微克/升以上,人群中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可见的甲状腺肿发生。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碘对人类最大危害不是甲状腺肿,而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只有补足了碘才能确保婴幼儿的正常脑发育。目前公认标准为:人群尿碘水平在微克/升以上,才能基本上消除碘缺乏危害。从这个全新的认识出发,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包括以前认为的非病区,实际上都是缺碘地区。   (3)近年来对我国十大城市儿童碘营养调查表明:这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儿童尿碘也在微克/升以下,甲状腺肿概率在5%以上,证明大城市也存在碘缺乏。   (4)对于碘供应正常的非缺碘地区,吃了碘盐也是无害的、安全的。碘摄入量安全范围很宽,从微克/日至0微克/日。我们每人每天从碘盐中获得的碘仅微克,因此,是绝对安全的。   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均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家属、所在社区,以及相应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   1、社区康复的特点   医院中开展康复服务相比,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有如下优势:   ①相对简单的管理系统。建立以三级社区康复管理网,三级医疗保健康复网、三级社会保障网为一体的三级社区康复网(见图)。   ②康复技术通俗易掌握。社区中所采用的康复技术简单,易于残疾人本人、家属及他人掌握,易教易学,适用于社区及家庭。   ③资金投入低,受益面大。充分利用和发挥社区中各类资源(人力、物力)的优势开展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经济、有效、可行的康复服务,使社区中的残疾人及所在社区均可受益。   ④强调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参与和配合。开展社区康复除了组织培训基层康复员参与外,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残疾人个人及家庭的参与与配合。   ⑤强调全面康复,参与社会生活。依靠社区中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残疾人自身力量,从社会的高度推进和保证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的进行,与正常人享有平等权利,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而达到全面康复。   2、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意义与目标   (1)意义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虽然在原来较低的起点上,以较快的速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各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但我国残疾人为数众多,且人员比较分散,而我国目前的康复机构亦存在数量较少,收费昂贵等不足。使得推动我国的残疾人全面康复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仍以原来的方式发展康复工作,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得广大残疾人接受康复、重返社会的机会和可能大为减少。而开展社区康复便可达到普及医疗、教育、职业等方面康复的目的,真正可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和康复需求,从而达到重返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2)目标①残疾的预防和残疾人的康复,在社区开展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讲座,以减少残疾的发生;②帮助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改善身体、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功能,使他们尽可能做到生活自理,能与人沟通,重返家庭和社会;③使社区内的残疾儿童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④让青壮年残疾人能重拾劳动能力和获得劳动机会,使他们能自食其力,回归社会主流。   3、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根据以往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我市目前具体情况,社区康复工作要分几个步骤逐步进行。   (1)拟定计划,成立领导小组根据本地区残疾人的分布、数量和种类,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示和计划,组织残疾人或其家属的座谈,了解本社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计划。由地方残联组织各相关单位(如地方的党政或行政领导机构、民政、卫生、医院或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召开会议,成立"社区康复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筹划、组织本地区的社区康复工作。   (2)开展康复培训和残疾普查组织、选拔基层康复员,首先对他们进行社区康复的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工作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进行,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开展残疾普查,如何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和康复需求确定康复对象,以及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的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方法等。   (3)组织评估和康复训练评估分为初期、中期及小结评估,是指在功能锻炼或康复训练开始之前及开展一段时间后,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组织基层康复员分别对接受训练的残疾人进行康复功能评估,以了解训练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措施。开展康复训练是最重要的一环,训练应以家庭式的为主,在康复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由基层康复员具体落实。   (4)善于总结提高根据本地区社区康复工作开展的情况和评估结果,召开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总结会议,或就开展工作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巩固社区康复工作成果,进一步扩大社区康复的受益面,争取把社区康复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并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推广。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hl/8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