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躁动抑郁症的哲学面孔
2019-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尽管忧伤和痛苦古已有之,是人类最普通不过的情绪,但作为一种“现代情绪”的忧郁/抑郁,却日益成为引人瞩目、令人心情复杂的存在。尽管在病理症候上,忧郁与抑郁存在差异,但二者在日常生活中则时常被混用——作为一种形容词。假如回顾忧郁的美学,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曾有风靡一时的忧郁“文化”,而那些为忧郁/抑郁“正名”的书写和理论,也试图从这种看似负面的情感中发掘能量。
撰文
董牧孜
01
浪漫时代的忧郁
天才往往是忧郁的,抑郁症、自杀总是与文学家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文学世界中,“忧郁”时常是美好的修辞,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有“忧郁的热带”,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则有“忧郁的巴黎”。
“我们这些忧郁的人还未到穷凶极恶的地步,也得归功于那位名叫忧郁的夫人管教有加——我们并不缺为恶的心,只是没有门径罢了。”关于忧郁,17世纪的英国有部文学经典《忧郁的解剖》曾风靡一时。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伯顿(RobertBurton)学识渊博,性情古怪,在牛津读书时就一直重病缠身,深深体会了忧郁的滋味。他从不旅行,从未结婚,只是博览群籍乐此不疲,还把有关“忧郁”的奇谈怪论与故事素材记在小本子里,最终结集成了一册畅销书。年首版问世就受到读者热烈追捧,他生前就再版了四次。中国的梁实秋、钱锺书(钱译曾蒲顿《解愁论》)都是他的粉丝,此外,弥尔顿、济慈、柯勒律治、博尔赫斯、贝克特等大牌读者也受其影响不浅。
《忧郁的解剖》
作者:(英)罗伯特·伯顿译者:冯环
版本:金城出版社年8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忧郁的解剖》是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奇书。同时代的英国学者将其归入到文献学(philology)的类别,因为《忧郁的解剖》旁征博引,书痴伯顿将大半辈子搜罗的古往今来的书籍都熔于其中。
伯顿的《忧郁的解剖》初版时,“忧郁”正是17世纪英国读者的兴趣所在。忧郁与才智的谜之关联,使人们对忧郁的状态心向往之。早在16世纪,英国旅行者便发现,忧郁症在意大利文人圈中蔚然成风,于是将其欣然引入英国国内。实际上,自文艺复兴以来,忧郁的才华就有了理论基础:作为四大体液之一的忧郁之液(即黑胆汁),会使人生出学术和艺术方面的非凡才能,人们似乎发现,政治家、学者、诗人及艺术家较普通人往往更易陷入忧郁。
年,忧郁症在英国可谓病毒式蔓延,在伦敦,身染忧郁之人还一度泛滥成灾。伊丽莎白时代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文学(尤其是戏剧)中,描摹了大量忧郁的“不满者”。至于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的文人,其中也不乏身患忧郁症者,如锡德尼、格林、纳什、查普曼、布莱顿、多恩以及布朗等等。忧郁之人竟足以构成一个独特的社会类别,后劲持续数十年之久。
伯顿大概是为忧郁的一代人写了一部关于忧郁的书,于是这部书才能一版再版。不过,译者冯环也在“后记”中提到,这本书在进入共和政体与王政复辟时期后便不再走俏了;到了18世纪更是湮没无闻——因为,伯顿书中的科学知识已经显得陈旧落后,冗杂绵长的行文也已经老套过时。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在兰姆(Lamb)等文人的影响下,《忧郁的解剖》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热销。
保罗·克利《新天使》
02
作为哲学、美学与疾病的忧郁
已故台湾学者郑圣勋论“忧郁”时说,“能够承载生命的词汇也很少”,忧郁大概是一种:或许有点像是柳宗元的自叙,“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沉痛并且惊恐的表情;轻松的笑语的诙谐,比凶狠地、瞪着裂开的眼睛的愤怒更需要力气;优美的歌咏者的悲伤,比放声大哭更为凄凉。
作为一种难以言明、无法被总体化的心灵残余物,忧郁总是与现代性缠绕在一起,也不乏有学者在哲学上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披着才华“神话”的“忧郁”,在现代社会经历了一番美学化、哲学化和病理化,也被纳入更宽阔的跨界视野之中。
最常被引述的忧郁(症)说法,要溯及弗洛伊德的《忧郁与哀悼》。在早期的精神分析中,哀悼是对失落的挚爱或对某种抽象体,所经历的一种“成功”转化的心理过程,而忧郁症则是这种转化的失败——某种失败性的病态。一个爱慕对象失落了,如果主体无法把爱慕转移到另一对象之上,它便会转化为自恋,并将失去对象理解为失去自我。但在晚近,我们已经不单只在个人性或精神分析的脉络里讨论忧郁的问题。
人类学家、文学研究者、酷儿理论家都对忧郁(症)感兴趣,当然,在他们的叙事中,忧郁症总是与躁郁症、社交恐惧症等现代情绪病联系在一起。分别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出版的两本书《忧郁的文化政治》和《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都系统收集了外国学者对于“忧郁的政治”的分析,包括了历史梳理、理论评介,以及文本分析。
《忧郁的文化政治》
编者:刘人鹏、郑圣勋、宋玉雯
作者:EmilyMartin等
译者:林家瑄等
版本:蜃楼 年3月
台湾学者刘人鹏、郑圣勋、宋玉雯主编的《忧郁的文化政治》一书,主张哀悼、忧郁症、怀旧、哀感、创伤、沮丧,这些情绪不再只是一种失败的病态,我们可以在拒绝结束的忧郁里,开启失落的意义。另一方面,编者也强调忧郁的力量,认为忧郁(症)或忧郁书写,其实是政治的,是一种社会、政治、法律、美学关系的建构,同时也渐渐形成一种情感政治。
人类学家对于忧郁/躁郁作为疾病的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