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自体为什么会使一个优秀的人想轻生

2024/8/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www.wzqsyl.com/

本文为本人原创,首发公举号“醉心黑地”(ID:Ta_lovely)。

一个优秀的人的反面,可能是由痛苦和焦虑与自卑构筑的。因为如果按精分来说: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这个在大学念书,并且成绩还相当不错的大学生就是如此。

她说:“感觉自己的生命毫无乐趣可言,只是疲劳的重复,拼命的竞争。我没有爱好,没有爱的人,没有乐趣,没有消遣。一旦我休息,我就会自责并谴责自己的懒惰。太累了,我真的好想休息一下,可是我不该这么做。我得了抑郁症,而且总是治不好。我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感觉到了。我不明白,我没有偷懒,为什么却那么痛苦?”

她说:“我不相信除了出人头地之外还有什么价值。这样单调枯燥而毫无价值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就是像叔本华描述的那样,永远在欲望当中遭受折磨。这种永不停止的折磨让生命变成了一根钢丝绳,要么活着受折磨,要么死了求解脱。人类也许确实应当灭绝,让这种漫长的折磨结束。我有轻生的念头了。我感觉人生真的就是煎熬,人类灭绝真的是人类最好的结局。”

听她的表述后,尤其是最后一句,她表达了一个希望,就是人类灭绝是最好的结局。其实这里面是含着攻击性的:不仅我自己想轻生,而且我希望全人类都去死。但又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生命力,因为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攻击性代表活力,是生命的证据。

她可能觉得很矛盾:我明明都已经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感觉到了,为什么还觉得有生命力?

人还能感觉到痛苦,还能感觉到累,还能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和质问,这就是生命力。

痛苦其实本身就意味着力量,而不是无力。痛苦是一个自己觉得另一个自己很无力,于是加以谴责造成痛苦。所以人也有好几个自己。那个强大的自己在哪呢?她是怎么把它隐藏起来的?

科普一个概念,叫“虚假自体”。这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来的。对应的是“真实自体”。

表面看,其实她很顺从,因为她认可出人头地才有价值,且是唯一生而为人的价值,这是我们当前社会宣扬的价值观,觉得做普通人是有罪的;她的成绩很好,而且在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认可了这些竞争的标准,并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它。这是她“顺从的我”的那一面。

顺从总是与虚假自体结伴同行,顺从与绝望和无意义相连,而不是与希望和意义感相连。

摄影by景欣

温尼科特也指出:在虚假自体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不能体验到关系中的安全和相互满足,他在取悦母亲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逐渐与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热情、清晰感和意义感。

虚假自体是可以发展出优质的智力的。因为这相当于一种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自救行为:妈妈没法满足我,还要我围着她转。所以我只能自己发展自己,并且还要讨好她。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会擅长母亲赞许的活动,但是对母亲想要他做的事情,内心深处感受不到愉悦或满足,因为他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些是母亲认为重要的。

再一次强调,我们常谈的母亲在这里其实是指重要的养育者,只不过这位人物通常是母亲。

长大成人后,这些人与世界的联系是通过一个顺从的外壳,他们容易猜疑,倾向于退缩,只能通过保护性的外壳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一外壳明显具有强迫性和顺从性,但却割裂了与人有意义的联系。所以她也非常可能很难与他人敞开心扉,建立深度的关系,处于深深的孤独之中。

这就是她为什么明明在社会化的竞争中已经初步取得胜利,却觉得痛苦的原因之一。因为虚假自体是围绕着他人的感觉而建立的。可以理解为小时候的他人,是重要养育者,比如母亲;长大了的他人就是社会认定的价值准则。而真实自体则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建立的。

虚假自体的人的人生充满了“应该”的思维,比如她觉得人不应该懒惰,觉得休息一下自己都不值得,每分钟都应该过得很有意义,但这些意义都是别人和社会赋予的意义,他们追求的东西也是被社会和他人告知的——仔细想想:现在我们拥有的东西,到底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告诉你那些是我们应该想要的呢?”

我们一直真正需要的,其实一个月来生活已经足足有余,30年也就是百来万。为了一件事即“出人头地”,也就意味着为了那些大家说的钱和权,去工作去奋斗一辈子的人,多可笑愚蠢。

没有了温暖的人际支持,不能去看缓缓升起的日出,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沉浸进去忘记世界的爱好,没有可以放肆去玩王者打游戏的心态,这种生活毫无意义。

也有例外,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赚钱这个过程的成就感和爽感,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甚至为了对社会和世界有益——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金钱,地位,财富,这些要有,但不是为了出人头地,不是为了在和他人竞争中取得优越感,而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现“人生终极幸福”的工具而已。

否则拥有越多,就越被这些东西吞噬,就越痛苦。

但万般种种痛苦都有解。

我很喜欢某乎的产品的那句宣传语,叫“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所以任何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只要善于提问,敢于践行。

网图侵删

如何找回那个真实自体?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具有治愈性的咨询关系里,一个人越有可能达成这些特征,走向真实自我。

一个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和咨询室应该不是为了检查而做的摆设。人可以运用身边的资源,也是一种本领和能力,这就是这位学生拥有的优质资源。相比社会的机构动不动就是几百一小时,这简直是天助。

同时,如果你也有同样的问题,可以优先找找当地是否有机构提供咨询的志愿服务,虽然这些类型大部分是为了给新手练手加看看能不能扩客,但聊胜于无。

其实这类人群,平时也要试着找回自己对事物的感觉:当发现头脑又陷入那种焦虑和茫然的时候,形成回到当下的行为习惯,比如提醒自己:把手放在身上,去认真感受那种衣服的质感,皮肤的触感;以及观察自己的呼吸。

也许最开始是很难,马上就走神。但有意识形成习惯之后,变成日常,就越来越感觉容易上手。

或者,可以像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一样,去逐渐增量地安排一些小的事情,感觉很享受的事情去做。她说没有爱好,那么短焦技术中的奇迹提问就来了:“假如实在需要找出一个比较接受的爱好,那会是什么呢?”然后慢慢去扩大这个范围。

再或者,每周有一天实验不按照应该去做事。放纵一把:“我今天就是不学无术怎么了?我这么好的智力放松一天也没什么。”都如此痛苦了,放纵一把又如何呢?不破不立。打破本身就是重建的开始。

她觉得抑郁总是治不好,强烈建议按照医嘱先服药。后期逐渐减量最终痊愈。很多人都有病耻感,觉得自己抑郁了服药相当于承认自己成了精神病,不不不,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也好,都是情绪的大感冒和小感冒。

其实找到真实的自我这条路很漫长,但就是这条路,会使我们成为与别人不一样的人。暴风雨后的你,已经是不一样的你了。那时候真实自体已不再被隐藏,它会帮我们焕发出另一种风生水起的活力。

最后她说:“谢谢您,指引了一个陷入癫狂的灵魂。”其实不是我的指引,而是因为她先愿意伸出来求助的手。

本文封面和文章第二张照片为网图,侵删。文章第一张照片摄影by景欣

本文为本人原创,首发公举号“她可没醉”(ID:Ta_lovely),转载请联系,本文封面和主图全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yf/15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