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约翰纳什和他的精神分裂
2017-3-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今天,我们来聊聊
精神分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美丽心灵》(ABeautifulMind),里面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JohnNash)生平以及他的精神分裂的故事。电影肯定经过了大量艺术加工,不过对于了解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还是蛮有帮助的。
关于约翰?纳什
生于年的纳什其主要职业生涯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教学和研究。除了数学,纳什在博弈论方面的成就最广为人知。因对博弈论作出巨大贡献,他成为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他的“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生前同精神分裂症斗争25年根据熟悉约翰?纳什的《自由的老虎》一书作者沈诞琦写的关于纳什的回忆录记载,约翰?纳什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入过两次精神病院,年在波医院(McLeanHospital),年在普林斯顿附近的特伦顿精神病院(TrentonPsychiatricHospital)。
两次入院之间他异想天开地从麻省理工辞了职,提取了所有养老金,宣布他要去欧洲旅行。年七月,纳什的航班在巴黎着陆,他看到整座城市充斥着抗议核军备竞赛的游行、罢工、爆炸。直到他终于被遣送回美国前长达9个月的时间,纳什在欧洲各大城市游荡,到处都像巴黎那样满是冷战意识下的喧嚣与骚动,北约与华约的黑影不分伯仲地徘徊在欧洲大陆。
纳什罹患的精神分裂(有幻听,但并没有电影中的幻视症状)指的是心理功能上的分裂失调。精神失调通常发生在青年时期,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3%-0.7%。患者常常会被幻视、幻听、错觉、认知失调等症状困扰,不能分清幻觉和现实,长时记忆、注意力和决策力都收到影响。有的患者会变得偏执,情绪焦虑或低落,社会认知能力通常也会下降。尽管该症有一定的家族性,但在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兴起前,一直有人怀疑精神分裂症是否具有遗传基础。30-50%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患病,也不愿接受治疗。
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识分辨错觉
约翰?纳什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坚称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愈的,他痛恨精神病院、痛恨药物,至今说起他妻子将他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情形,他都一脸心悸。
纳什与妻子艾丽西亚的结婚照片
他共有两次入院经历,第一次入院在专治医院,那里的医生把精神分裂症当作心理疾病,成天做心理咨询,询问童年经历。他的同事唐纳德?纽曼(DonaldNewman)去看他,纳什说:“唐纳德,如果我不变得正常,他们是不会让我出去的。可是,我从来没有正常过啊……”
第二次入院在特伦顿精神病院。访谈人和他故地重访,纳什站在草坪上,凝视着巍巍耸立的暗淡的建筑,拒绝再靠近半步。“他们给你打针,让你变得像动物一样,好让他们像动物一样待你。”在这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而病人清醒时,也状如行尸走肉。他开始只吃素食,医院的治疗,当然没人把这当回事情。
在长时间胰岛素昏迷治疗后,他终于“变正常”了,他生平从没有如此谦逊有礼。
在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纳什面对媒体记者
从纳什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这与一般人印象里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他没有目光呆滞,没有主动攻击行为,没有衣不掩体,没有蓬头垢面,没有到处捡垃圾。这一类型的患者通常起病缓慢,性格敏感多疑,精神症状通常表现为妄想和幻觉。妄想内容以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为主,患者会觉得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自己的(关系妄想),有人跟踪监视要杀害自己(被害妄想)等等,他们受妄想内容的支配做出一些另人难以理解的言行。比如,患者认为有“黑社会”监视自己,所以白天在家里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上,自己藏在被子里不敢出来。幻觉主要以幻听为主,如患者独处时会听到有声音在耳边咒骂自己,或是命令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的事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完好,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当然如果不进行治疗,病情仍会慢慢恶化,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就像纳什一样,即便是精神分裂症也挡不住“天才”的光芒。
年5月24日晚,约翰·纳什和夫人艾丽西亚在美国新泽西州因车祸去世。纳什享年86岁,艾丽西亚享年82岁。
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我们身边大概每个人就会有1个人有精神分裂,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病。它的症状分两大类,一类是阳性症状(positivesymptoms),意思是比正常人多出来的一些东西。一类是阴性症状(negativesymptoms),意思是正常人应该有而他们没有的特征。
常见的阳性症状是幻觉幻听、妄想(比如说觉得自己是上帝,毫无理由地觉得有人阴谋害自己,或者觉得一些很平常的东西里头含有外星人的秘密代码)、讲话前言不搭后语、社交场合表现奇怪(比如在葬礼上大笑)。
阴性症状包括没有做事情的动力(比如说连买东西吃的动力都没有,有些很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完全一动不动)、失语(很少讲话)和无法感受快乐。
为什么会患上精神分裂其实,精神病大多都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先天指的是基因,基因的差异导致了大脑发育或激素水平等的不同寻常,或者胎儿在母亲子宫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感染。后天是指人在成长生活过程中受到的压力(stress)。
就精神分裂来说,一个人可能本身有精神分裂的基因,但如果他的生活一直顺利,那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病发。但是如果他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那么他就很可能病发。
精神分裂病人跟健康的人相比,基因序列存在重复或缺失。他们的大脑构造也跟健康的人不太一样,缺少了一些大脑组织。而缺少了这些大脑组织,会让他们的大脑过度产生某些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从而让他们产生幻觉幻听和妄想。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目前来讲,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吃药控制。不过精神分裂跟基因有关,吃药并不能改变基因,所以现有的治疗手段基本都是控制病症。因此,有些精神科医生会说,这个病是要一辈子吃药的。如果开始吃了药感觉病情得到控制,人也恢复了正常之后,就不再吃药的话,半年之内因为药物成分还存留在人体内起作用,可能会感觉很正常,没什么问题,但半年之后就很可能复发了。研究表明,在停止吃药后的2年内,有大概80%的精神分裂病患会复发。如果是复发,很多时候病患是需要用比之前更重的药量才能控制病情的。
听起来好像很灰暗,但其实,也还是有10-20%的人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后,就完全痊愈,不需要继续吃药的。也有一些人,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之后,完全没有进行治疗,那些症状就自行消退了。另外一些人,他们停药之后,可能会重新出现幻觉幻聼,但是他们学会了和这个病共存,意识上拒绝受幻觉幻听的影响,也可以不再继续吃药。纳什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年以后,他就不再吃药了,尽管医生觉得他需要继续用药,他说他学会了忽略脑海中出现的幻听,也就是学会了和这个病共存,不受它的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也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它可以帮助病患从一个有利于他们的角度去评价一些事情。比如说,精神分裂病患会听到声音跟他们说“你真是一无是处”,从而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躲避社交生活。又或者,精神分裂病患会经常怀疑有人阴谋害他们。认知疗法可以帮助重新塑造一个正面的自我评价,发现自己想法中不合逻辑的地方,投入正常的社交生活。
此外,家人的关爱与支持对于精神分裂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如果身边有人患了精神分裂怎么办呢?重要的是及早医治。越早开始医治,病人的认知功能退化得越少,治疗效果就会越好。通常来讲,病发年纪小、男性、症状严重,满足这些条件的患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精神分裂病患可以正常生活吗?当然有这样的例子存在的。有人经过治疗后,通过持续吃药控制病情,然后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正常生活。
专业建议医院医师建议:大部分药物和心理的疗法都只是暂时缓解精神分裂的恶性发展不能根治,另外药物治疗易成瘾,导致病情反复发生。其产生幻觉幻想的主要因素是大脑中产生了异常的神经递质,只有在根源上修正紊乱的神经递质,才有可能缓解精神分裂患者脑海中莫须有的意识幻想,从根源上治疗病症,避免对患者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危害事件的发生。
精神分裂有积极的意义吗?还真有。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天才与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像纳什,他就是一个天才。研究表明,精神分裂其实跟人的创造性有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精神分裂人的大脑构造跟正常人不太一样。很多想法在正常人的大脑里自动被屏蔽掉,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这些想法可以引起精神分裂者的注意。所以,他们天然就会比正常人想到更多的东西,也更能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想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灵感”。皮埃斯,爱因斯坦(就是相对论的那个爱因斯坦)的儿子也患有精神分裂。
今天的推送就到这里,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之后还可以探讨一下別的精神病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话题(其实很多艺术家、好莱坞明星、甚至政要都有精神病)。
拓展阅读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