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2017-7-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概述(P)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依据。精神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也可以改善或完全矫正。

精神病性也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catatonic)行为。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P)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而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P)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学派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判断人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叫力比多,力比多发展三个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阶段

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对应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按快乐原则,自我按现实原则,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为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压抑、克制能力)

说明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由于自我学习外部世界理性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行为主义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解释,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先通过动物实验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病理生理机制,再通过对临床病人观察用类比方法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俄国和美国行为主义互补,斯金纳操作反射理论等是佐证

存在人本主义: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存在焦虑”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P)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个功能:(P)(P)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与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一)、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二)、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三)、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其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P)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的三条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P)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P)

一、感知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病理性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

感觉减退病理性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

(无对象性知觉)按感受器官不同分: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按幻觉体验: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感知

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感知客观事物的饿个别属性大小、远近、长短发生变化

非真实感周围事物象布景、“水中月”“镜中花”

窥镜症认为自己面孔、体形发生变化,经常窥镜

二、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大体上将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

(一)、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softhethinkingform)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如下:

思维奔逸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量增加、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语量多语速快,随境转移

思维迟缓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回答问题简单、语速并不减慢

思维松弛思维活动联想松弛、内容散漫,感觉答非所问,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不切题

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

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思维突然中断

思维插入又称思维被夺,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以外联想,或自己思维被夺走了

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的控制的思维强制性大量涌入

病理性赘述交谈时夹杂很多不必要的细节

病理性

象征性思维以普通的概念或词句、动作表示某些特殊、不经患者解释无法理解的含义

语词新作自己创造文字图形符号,赋予特殊含义,见于精分

逻辑思维倒错推理过程荒谬、缺乏逻辑根据、坚持己见、不可说服

特大喜讯在此公布,上月报的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育婴师等的学员证书已经正式下来啦!在此向这些学员表示最真挚的祝贺!恭喜这些学员成功拿下证书同时跟各位分享拿证喜悦。还在犹豫不决的亲们,需抓紧时间了!当你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别人选择信任星恒!现在别人已经手握证书,你还在犹豫!那么,此证真的与你无缘了!人生能有几次博?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详情请咨询星恒钟老师:Tel:zw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妄想(delusion)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妄想的特点是:

(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结论;

(2)、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

(3)、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种类有:

(1)关系妄想(delusionofreference)患者把中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例如,患者认为电视里在演他和他们家的事,因而关闭电视机;认为报纸上的内容是影射他和他们家,因而气愤地把报纸放在一边;认为马路上陌生人之间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咳嗽吐痰是针对他的,是蔑视他,因而拒绝出家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被害妄想(delusionofpersecution)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谋财害命活动。受妄想的支配可有拒食、控告、逃跑或伤人、自伤等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

(3)特殊意义妄想(delusionofspecialsignificance)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例如,某男性患者回家后见妻子在逗小孩玩,边滚煮熟的鸡蛋,边说:“滚蛋,滚蛋”,患者听到以后内心本已不悦,其妻不知,又将一个削好皮的梨分给患者一半,患者当即勃然大怒,说:“想和我离婚,没有那么容易”,多人解劝无效。

(4)物理影响妄想(delusionofphysica1influence)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绪、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称影响妄想。如果患者认为这种操纵其精神活动的外力是由某种先进仪器所发出的激光、Ⅹ线、红外线、紫外线等(均为物理因素),就称物理影响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夸大妄想(delusionofgrandeur)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可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麻痹性痴呆。

(6)自罪妄想(delusionofsin)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主要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7)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lydelusion)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称疑病妄想。严重的疑病妄想,患者认为“内脏已经腐烂了”、“本人已不存在,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又称虚无妄想(nihilisticdelus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8)嫉妒妄想(delusionofjealousy)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想方设法寻找所谓的证据。患者会因此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甚至检查配偶的内裤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

(9)钟情妄想(delusionofbeingloved)这一种妄想实际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内心被揭露感(experienceofbeingrevealed)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primarydelusion)和继发性妄想(secondarydelusion)两大类:

(1)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妄想的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最为常见。除突发性妄想外,还有两种原发性妄想的表现形式。妄想知觉是指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以妄想性意义。”妄想心境也是原发性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2)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继发性妄想可以见于很多种精神疾病,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obsessiveidea)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

3、超价观念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障碍减弱见于神经裒弱症候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狭窄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记忆障碍增强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或偏执状态,患者自己意识不到

减退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脑器质性损害患者近记忆力先减退,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遗忘顺行,逆行(脑器质性损害),心因性遗忘(见于癔症)

错构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有中生它

虚构内容常变化,易受暗示,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无中生有

智能障碍精神发

育迟滞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造成的,原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外伤、内分泌异常及缺氧

痴呆综合症候群,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记忆智能受损,伴精神行为异常,脑器质性,须与应激性无器质病变的假性痴呆鉴别。

自知力障碍是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评能力。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要求治疗,称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指征之一。

第二单元情绪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

情感高涨自我评价过高,思维奔逸和动作增多,构成躁狂状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情感低落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自谦,自罪妄想,长吁短叹,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思维迟缓和动作减少构成抑郁状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焦虑

指向未来的害怕情绪焦虑不安,紧张恐惧,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见于焦虑症

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有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频尿急等,见于惊恐障碍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客体性焦虑(恐惧)(原发性的客体性焦虑和继发性的客体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恐怖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症状,遇到特定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产生一种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见于恐怖症

以性质改变为主

情感迟钝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精细情感受损,见于精分早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淡漠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见于精分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倒错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见于精分

脑器质性损害: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虎头蛇尾

意志缺乏行为被动,生活懒散,严理时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

意志减退意志活动减少,不缺乏意志要求,但受情感低落影响,自知力部分存在,

精神运动性兴奋分为协调性(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和不协调性(见于精分青春型或紧张型,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不动,完全抑制,见于精分紧张型木僵,抑郁性木僵,心因性木僵,器质性木僵

违拗主动性违拗,和被动性违拗,见于精分紧张型

蜡样屈曲木僵到任人摆布,见于精分紧张型

缄默不语,不答,但有时可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写字交流,见于精分紧张型和癔症患者

被动性服从绝对服从,见于精分紧张型

刻板动作机械反复重复,与刻板言语同现,见于精分紧张型

模仿动作与上述几个抑制症状同现可构成紧张性木僵症候群,见于精分紧张型,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意向倒错见于精分

作态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势、动作、步态与表情

强迫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P)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系统化,现实不荒谬,病程演进较慢,有时人格保持完整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两周内急性起病,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病前有相应心因,2~3个月内痊愈

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轻型躁狂,有或无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迟缓。

双相障碍情绪高涨与低落交错出现

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起伏心境障碍,发作极少严重到轻躁狂,不到轻度抑郁。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混合状态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2、精神痛苦3、持久性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或者使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二是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形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心理冲突的揭示和分析需要精神病学知识和技巧,一般通科医生可以用比较简单而容易掌握的方法来进行评定。这包括三方面:(1)病程(2)精神痛苦的程度(3)社会功能。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於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应激相关障碍(区别时间)急性应激障碍急剧精神打击,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发病,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人格解体,强烈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受强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适应障碍易感个性基础础,应激性生活事件,后一个月内起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

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心理

生理障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发作性睡眠异常

癔症(人格倾向,自知力完整,病程反复)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年)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评估心理健康标准许又新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郭念峰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变态人格,神经症,

精神障碍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

理论上,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具体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上述,就是“心理健康”的内涵,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依据上述含义,我们可以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P)

第一单元概述

在理论上,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人口学因素(2)个性心理特征(3)身体健康水平(4)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的类型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神经症性)

表现(严重程度)现实问题,冲突,出现不良情绪。(程度轻)较强烈现实问题,痛苦情绪(程度重),强烈的道德冲突。非现实,非道德冲突,产生的痛苦情绪。

持续时间持续小于1个月间断小于2个月持续大于2个月间断小于6个月持续小于3个月间断以年计

程度社会功能没有明显受损

工作效率下降不失控社会功能受损相对严重

偶尔失控社会功能受损(人际不良)

失控

症状泛化不泛化泛化泛化

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P)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二)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三)情绪低落。(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P)

第一单元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一、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二、压力源的种类

(一)按压力源对主体的影响分类1、生物性压力源2、精神性压力源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2)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等。

第二单元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A、同时性叠加压力。B、继时性叠加压力(3)破坏性压力:“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简称PTSD)。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DisasterSyndrome)。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正像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的表现。(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二、压力的适应:三个阶段: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最后是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

第三单元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1、体质、压力论。2、器官敏感论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1)、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有A、B、C三类:认知、评估作用。B、调节控制作用。C、人格。

(2)社会支持系统(3)生物调节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Immunesystem)。它们的功能状态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

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是由中介系统对压力进行增益后或消解后的相对强度决定的。

3、临床相阶段: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两类。









































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yf/5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