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活力
2016-4-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民族艺术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活力
中国的民族艺术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发展构成的,55个少数民族的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把民族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制定政策、健全组织、发展设施、培养人材、提供园地等措施,使民族艺术蓬勃发展,不断走向繁华。 民族艺术创作繁华 上个世纪6七十年代,作为东脸上长白癜风方歌舞团蒙古族舞蹈的杰出演员,莫德格玛曾在舞台上向海内外的观众纵情展现了蒙古族舞蹈绚丽的风情,《湖畔晨曦》、《勇士》、《月亮鼓》和大型歌舞《东方红》中的豪情蒙古族舞,将蒙古族舞蹈推向了一个高峰。 今天,充分显现民间艺术的威力和魅力的、犹如喜雨洒在广大观众心田的《云南映象》,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艺术发掘出来、抢救下来,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云南映象》至今它已在全国演出600多场,观众62万人次,收入4000多万元。 郭德纲的横空出世,让久违的相声艺术再度成为大众消费的热门。赵本山的小品和电视剧《刘老根》,让东北二人转登上了首都舞台。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文广团体等投资3000万元共同打造的以杂技为主的多媒体梦幻舞台剧《时空之旅》,目前票房已突破1800万元。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在莫斯科成为中俄“国家年”的项目进行演出,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新的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情势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关键还在于创新,好的艺术作品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势下都会有市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为了使世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充分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全方位真实的向世界展现我们的多元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首先要保护,要坚守自信、自觉,我们要尽可能把民族原生态的文化艺术真实地展现出来,而不是用市场的世俗的商业眼光去包装他们。” 艺术人材重点培养 民族艺术的繁华和发展,离不开人材的培养。国家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材方面实行优先政策,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艺术院校的发展。开办大专院校,设立相干专业和举行培训班、专业班。 目前,全国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材的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24所;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些高等、中等院校开设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北京、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院校,如: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需要,不定期地开办培训班和专业班。中央戏剧学院开办的8届民族班,为新疆、内蒙古、延边培养专业艺术人材188人。上海戏剧学院自开办首届藏族话剧表演班以来,前后有藏、壮、维吾尔、彝、傣、回、蒙古、满、锡伯、土家、朝鲜、苗、白、哈尼、黎、侗、佤等17个民族的学员在民族班完成了高等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进修。 现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很多民族已构成了自己的作家群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的少数民族作家已有600多人,占全部会员的11.1。全国各省、区、市作家协会会员中的少数民族作家已超过5000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科学院、大专院校和文化部门建有文学、艺术研究所,每一年都招收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协会常常举行文艺理论班、创作研究班、文学讲习班等各类短训班,比如中国作家协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共举行过三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并常常举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笔会,为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材做了大量的工作。 设施建设打下基础 国家有关部门每一年在共同下达文化事业建设补助费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倾斜政策。 我国目前建在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聚居地区的电影制片厂有天山电影制片厂、白癜风产生的原因宁夏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我国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吉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自治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语影视节目译制机构。这些译制机构共译制了大量包括故事片、纪录片和科教片在内的2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的影片。今天,把电视剧翻译成民族语言又成为他们的新任务。 为了加大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政府实行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先进县”、“知识工程”和“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等文化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投入了专项补助金和配套资金,新建、扩建和修缮了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大众艺术馆、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据有关方面统计,几年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图书馆563个,博物馆151个,大众艺术馆79个,文化馆655个,文化站7078个,剧院影剧院2671个,少数民族歌舞团4125个。 保护遗产有益发展 扶持和保护少数民族艺术,成为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和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少数民族艺术,使少数民族艺术遗产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保护。 木卡姆艺术是新疆维吾尔族的集说、唱、乐、舞为一体的音乐经典套曲,已有600多年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2木卡姆,由12套大型套曲组成。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及时抢救濒临失传的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条件艰苦、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对木卡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究在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洪演唱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较为完全的《12木卡姆》曲。1989年,新疆成立了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室等机构,专门演唱和研究这1独特的民族艺术。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许多民间舞蹈,如苗族的芦笙舞,傣族的孔雀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方式,应用摄影、摄像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详实地记录保存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工作者还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展开调查,为搜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舞蹈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几年来,“保护工程”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唐宋古琴、高山族木雕、江永女书、少数民族典籍善本等2000多件珍贵实物和大量精彩图片,制瓷、染织、刺绣、泥塑、剪纸、风筝扎制等工艺的现场演示,令参观者感叹民族艺术宝库的丰富和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