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精神病多,神经病也多

2017-9-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进入3月,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阳光也开始灿烂起来。细心的人会发现路边草坪的草开始泛绿,连翘和玉兰已经开花。春天来了……

“菜花黄,病人狂”。冬季易抑郁,春天易狂躁,春季是精神病的高发期。监护病人同时需要给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导,多关心陪护。

春季也是“神经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发期。随着气温的升高,雨水也增多。各种细菌开始复苏繁殖,能够传播引起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疾病病毒的蚊子也开始活动。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引起这些疾病的“真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下图为脑膜炎奈瑟菌照片:

该病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进入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最后进入脑膜炎期,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重者神志障碍及抽搐。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占全年发病的65%。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儿童青少年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类病毒性脑炎。其病原体于年在日本发现,也叫日本乙型脑炎。本病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随后进入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瘫痪、癫痫等。

本病从春末即可开始局部流行。流行和蚊子活动关系密切,多发生于农村(传播需要中间宿主-猪)。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疫区儿童应该特别注意,并补种疫苗。下图为病毒的传播途径:

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该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行于春、夏季节,病人常为森林作业人员。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叮咬传播给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往往不清,并有颈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肌肉瘫痪,表现为头无力抬起,肩下垂、两手无力而。

中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5~6月份,8月后下降。下图为中国森林脑炎的疫区范围:

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的是CA16型和EV71型肠道病毒。主要症状是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等。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本病主要以春夏季节流行,传染性十分强,普遍流行,威胁幼儿儿童健康。患手足口病后应该密切







































鍖椾含涓蹇芥偁
鍖椾含鍝噷鏈夋不鐤楃櫧鐧滈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ys/6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