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快报专项研修班之精神病学二

2021-7-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12月16日-17日

来自北大六院的各领域专家团队带来了精神病学第二阶段的精彩课程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还结合了学员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中的实践需要,专题包括:进食障碍、物质依赖、人格障碍、睡眠障碍、性和性别相关障碍、老年精神病学、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及精神检查实际操作的示范。

专家简介

李雪霓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北大六院综合三科主任,进食障碍诊疗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进食障碍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进食障碍学组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委

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SCI期刊发表进食障碍相关论文十余篇;年开设进食障碍专业门诊;年参与建设进食障碍专业病房。主要参编年参编书籍《进食障碍咨询与治疗》,《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等;主译科普书籍《与进食障碍分手》

李雪霓老师为学员讲解了进食障碍的相关知识。根据DSM-5的分类,进食障碍可以分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以及进食障碍未特定。根据研究,进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较高,每6-7个年轻女性中就有一个人患进食障碍。李雪霓老师结合临床实例,详细、生动的为大家讲解了进食障碍的症状、共病问题、预后、躯体评估、心理病理学模型和在临床上常见的几个误区。

作为一种精神障碍,进食障碍有着生理、心理功能的病理性改变,作为咨询师和治疗师需要理解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不是在“作”,也不是片面地认为是父母教育出了问题,希望患者靠自己“想通”可以解决的,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营养、行为管理、精神药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干预。

李雪霓老师还就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理念和方法,结合案例与成员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现进食障碍的综合治疗,需要各领域专业人员团队、非专业人员和患者本人的共同努力。

专家简介

徐佳

精神科主治医生

心身医学博士

心理治疗师、注册心理师、督导师

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并在德国参加精神科医师培训和多种流派的心理治疗的培训,完成第一期中德系统式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曾担任在德华人心理协会会长,目前为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理事会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病学》、《系统心理治疗》等课程教师之一。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多篇论著,参编或参译多部书籍。

徐佳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人格障碍、睡眠障碍和性及性心理相关障碍等知识讲解。徐佳老师首先邀请学员通过站位的方式呈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精神障碍患者的频率、以及对人格问题感兴趣的程度,接下来,徐佳老师通过真实临床病例的主诉,引入了人格障碍的问题。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徐佳老师通过幽默风趣的风格,理论结合实践的讲授方式,运用心理动力学、客体关系等理论方法,针对特定人格障碍的行为表现、思维方式、常见共病及鉴别,可能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关系,治疗方法等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

徐佳老师讲解的第二部分是睡眠和睡眠障碍的相关知识。睡眠的时相可以分为非快速眼动期和快速眼动期,不同时相的脑电活动不同,夜间睡眠中前半段多属非快速眼动期,后半段出现快速眼动期,被剥夺快速眼动睡眠会导致精神不振、沮丧。较低的睡眠质量与老年痴呆、情绪问题等相关,常见的睡眠障碍可以分为:“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的问题。与众多精神障碍相同,睡眠障碍也有着多方面的生物学、心理学原因,同样也可以进行心理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

随后,徐佳老师还讲解了性和性别相关障碍的知识,从性少数群体的类型,到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认同的形成等性心理中常见的概念。作为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日常工作中也会面临很多与性相关的问题,徐佳老师针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性别烦躁以及常见的性别相关障碍的咨询要点与学员们进行了探讨。性的问题在文化中具有其敏感性,在咨询与治疗时,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非评判的立场、结合专业的技术灵活处理都是很重要的。

专家简介

孙新宇

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抗癫痫协会共病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康复学组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计算精神医学组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双心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学组专家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常委等

承担和参与了首发、首特、国自然、科技部支撑计划等研究。参编精神病学、老年精神医学、心身医学等论著10余部,发表核心期刊l论文20余篇。

孙新宇老师带来了老年精神病学的讲解。随着年龄增长,人们面临着许多的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脑老化从30岁后即开始,液态智力随着年龄而退化,晶态智力则不会。年老会带来脑结构变化甚至病理变化,从而导致一些老年期精神障碍,最常见的就是阿尔兹海默症。

阿尔兹海默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做先前熟悉的事情有困难、语言表达有困难、时间和地点定向力障碍、判断力下降、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将东西放错地方、情绪与行为改变、性格改变、主动性丧失。

孙新宇老师对阿尔兹海默主要症状、疾病进程、危险因素、鉴别诊断、疾病的预防和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等进行了讲解。同时,还结合其他老年期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如老年抑郁等与学员们进行了探讨。在实际案例中,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无论是咨询师、治疗师还是临床医生,都需要具备敏感性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及时进行识别和干预。

专家简介

曹庆久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医院儿童病房主任、影像中心主任

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全国理事会副秘书长

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

神经、精神心理学组副组长

中国妇幼协会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专委会秘书长

承担多项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单篇他引超过次。曾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SCI论文引用奖”、“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提名奖、“北京优秀医师”、“国之名医·青年新锐”等奖励。

曹庆久老师讲解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概念及特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同伴及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应对与心理弹性等,并介绍了与成人精神障碍的区别、病理学及药物治疗原则。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具有患病率高、影响广泛的特点,往往表现出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而由家长带领前来就诊。因此,了解常见障碍的表现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接下来,曹庆久老师主要围绕两种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进行了具体讲解。ADHD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总体患病率为6.26%,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在成年时仍符合ADHD诊断,是一种会影响终生的慢性疾病,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注意力缺陷、和/或多动及冲动症状。ADHD不同年龄、严重程度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但总体需采用多维、综合的模式,药物治疗为主、配合行为治疗。

ASD是一组起病与童年早期、由于神经发育异常大致的心理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PDD-NOS。曹庆久老师还结合具体案例,对ADHD及ASD的临床症状表现、鉴别诊断、早期干预及治疗与成员进行了探讨与讲解。

高慧敏

医学博士

精神科医生

已完成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式社区精神卫生连续培训,系统式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连续培训,儿童游戏治疗(创伤处理)EMDR,动力性访谈培训工作坊。

高慧敏老师为学员展示了精神科精神检查的初始访谈过程,高慧敏老师与精神科康复期志愿者就症状的出现与发展,治疗过程与转变等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老师与学员针对访谈内容展开交流,并围绕着精神科临床思维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思维的相同与差异深入的进行了探讨。

学员问答集锦

问:作为一名非医学背景的咨询师,医院的工作有一个很主观的“我认为”,经过了今天的亲身体验,医院治疗对于来访者的巨大改善。想知道的是,在医院住院期间除了用药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干预手段?

答:除了药物治疗外,还会有住院医师对于儿童在心理方面的干预,更多的是怎样与症状相处、接受现有处境的思维调整等,院内还会组织定期的活动,有社工和志愿者定期前来,也会有治疗师带孩子做活动,以及相关康复类型的主题讲座。

问:您是第一次见到患者和家属,心理治疗也会有首次访谈,与精神科首次访谈有什么区别吗?您刚才的诊疗思路是什么?

答:在精神科访谈中,当发现精神病性症状的时候,需要知道具体的症状表现和细节,便于鉴别诊断,帮助识别该症状是何性质,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今天的访谈中,我主要做的是建立关系、明确设置,从患者的角度描述症状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鉴别诊断。

请留意后续文章推送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招生通知

精品专业课——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实践与督导专项研修班

培训快报

专项研修班之《家庭治疗》-唐登华

培训快报

专项研修班之《精神病学》-六院团队

培训快报

专项研修班之《精神分析治疗》-丛中

培训快报

专项研修班之《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杨凤池

培训快报

专项研修班之《精神分析治疗(二)》-丛中

医院

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暨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连续11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精神医学专科第一名,连续5医院科技影响力第一名(精神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科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库(ESI)学科排名前1%。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于2年7月12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批准成立,挂靠医院,陆林为现任中心主任,唐登华任常务副主任(执行主任),林红任办公室主任。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依托医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中心的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综合优势,共同发展。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zz/11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