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抑郁和轻生问题下

2021-8-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治疗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m.39.net/pf/a_5888056.html

老年人抑郁和轻生问题(下)

上篇链接:老年人抑郁和轻生问题(上)

01

发现身边的老年人抑郁

抑郁,即使是一个有条件去寻找专业心理援助的人,也可能会因为高昂的价格和一些个人的隐忧而停下脚步。

更别提节省惯了的老年人,更何况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抑郁和精神病尚且不能分清,唯恐避之不及。

因此我们可能要多注意身边的老年人,有没有忽然的性格变化(比如之前善谈忽然变得沉默不语、之前性格很好忽然变得暴躁)?

是否需要长期借助药物入眠,是否有心因性的身体不适(医院也查不出什么问题)?

以及是不是有求助行为而被别人忽视了?

我们今天不想说那些俗的,什么鼓励老人去结交朋友、给老人生活空间、多陪伴等等基本上就是鸡汤的原则……

基本上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原则——抑郁并不是一个"常回家看看"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且讲句残酷的实话,能救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这也是心理援助的重要理念——救人自助。

救人自助就是受人以"渔",就是通过专业的帮助,让求助者学会自助。

对于很多老人的问题,不仅子女不能解决,卷在一起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去解决,反而一起造成更多的共业。

今天我想分析一下,一些容易抑郁的老年人所拥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死亡观,因此我们可以反推一下,是不是这些三观,让这部分老年人更加容易称为抑郁的受害者。

02

让人抑郁的"三观"

1、做个道德高尚的好人

像个悖论,讲道理、识大体、看起来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老人,反而最容易抑郁。

年轻人中间有种“微笑型”抑郁,就是每天活的很开心的、看起来朝气蓬勃甚至是别人的开心果的人,忽然没有任何预兆的自杀。

这在任何年龄都适用,一个人越懂事,就越会自我消化,越会压抑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有的人用好人有好报,或者其余的社会准则绑架了自己的一辈子,终了发现不仅没有好报,还给别的坏人做了嫁衣裳。

很多老人热衷于抨击,但是要我说,释放了攻击性的老人,也反而是相对比较健康的那类,可能身边的人辛苦点,但是他的攻击型投射出去,对自己身体健康颇有好处。

一个人只要压抑了自己的愤怒不满,就压抑住了自己的攻击型,而要么攻击性反噬自己,最终难以承受,一了百了;要么就会造成身体疾病。

心胸没有达到圣人境界,就不要用圣人准则来要求自己了。

2、回避死亡

“未知生焉知死”,害人不浅。

宗教被列入封建迷信后,谈论死亡成为了中国人的禁忌。

但其实死亡不过也是一种观念,想想恐怖的教义可以让活生生的人绑着满身的炸弹勇敢赴死,只是为了荣耀的来世!

如果我们都能有浪漫一点的死亡观念,有一些轮回的生死观念,让人觉得不是两眼一闭再无任何,人生真的不会那么苦涩绝望,很多人看在来世的面子上,也不会那么心坏和无下限。

除了宗教里面的生死观,目前很多身心灵对癌症等绝症的看法也很有趣。

比如这个观念认为,一个人没有活出你出厂设置的原始设定,那么你的内心就会否认这样一个人生,身体配合这种想法,就真的会从肉体的层面去“否定”你这个身体和生命。

癌症近年来好像不再让大家谈癌色变,因为很多战胜了癌症等例子,很多人在知晓自己得了癌症等一刻,忽然领悟到这是迎来人生转折的时刻。

从前浪费掉的人生,违背内心意愿活法,行尸走肉的生活,让内心的潜意识有了一种“这辈子没有希望”的念头。

而生命应该是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你自己违背内心的活法,让你的灵魂觉得来这世界一趟没有价值,不如中途就走了。

3、碌碌无为的一生

近期研究了古老玛雅历法文化,这个体系认为完整的人生是由13个阶段构成。

玛雅文化认为,人达到9、10阶段的人——人生就会有一种满足感,会有不枉此生,死而无憾的感觉。

第9阶段是找到"人生目的完成方式"——比如我觉得我人生目的的完成方式就是写作;有的人认为自己人生目的完成方式就是反思;有的人是经历;有的人就是计划……

第10阶段是"人生目的的完美显化"——比如我会认为自己出书,就是我人生目的的完美显化。

那么有的人可能是通过做慈善、做事业、甚至就只是"做自己"就能达到自己的完美显化。

玛雅文化认为,没有活出自己的人生9和10阶段,没有完美的表达、表现过自己,没有达到去完美呈现自己的阶段,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办法能满足的离去的。

如果你只是活在为服务的阶段,这才是人生的第3个阶段而已。

如果你将友谊、人际关系、寻求共鸣当作重心,那只是达到了6-8阶段。

9、10阶段是完成自己人生目的的阶段,而非配合他人。

到了11阶段,则是放下,12是回馈,13是宇宙。

因此玛雅历法认为,如果你有一颗为别人做些什么的心灵,也要在完美的做了自己之后,才能去反馈。

而最妙的是,即使是你在回馈之前,也要经历全然的放下。

而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和方向,都有能力活到第13个阶段,一种对整个一生经历的圆融和对人生奥秘的领悟。

然而如果感觉自己从没达到过完美投入或者完美呈现的阶段,就会枉费此生了么?

显然不是的,在人生的领域中,是这13个阶段;

同理,你去专注的做一件事情,也有13个阶段;

只要领会了人生阶段的含义,你会发现13年也是一个阶段;13个月也是一个阶段;13天也是一个阶段。

如果发现你喜欢做的事情,去投入的去做,比如养花——开花就是这件事情的完美呈现。

如果你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达到一个完美投入的程度,那么这件事情对于你来说,就不枉此事。

很多个不枉此事加在一起,就是不枉此月,不枉此年,不枉此生啊。

4、不配得感

很多老人经历了物质贫乏的时代,好的东西从来不会留给自己。

前几天网上有个网友说,隔离在家,父母给自己买了豆浆,她问爸妈你们喝了么?爸妈说我们可不喝,五块钱一杯,就是专门给你买的。

网友说我在外面吃米其林大餐也心安理得,不知道为什么回家之后,喝一杯豆浆都如此负罪感……

这样的父母就是"不配得感"太过强烈了,而这样的行为和付出,显然带给下一代人的并不是"爱",而是"我在为你们而牺牲"。

当沉重成为亲情的主题,鸿沟由此而来。

所以一个有不配得感的老人,也只能从一个个小事物开始,找回内心的感受。

想偷懒就偷懒,感觉阳光很好,想多晒一会太阳,就晒吧。

今天不想动,就自己呆着吧。

我忽然不想扮演一个“大度”/“懂事”/“体谅”/“快乐”的人了,那就停下。

这人说话总让我心里不舒服,那就不理他。

从最小最小的事情找到自己,今天觉得累,就别去多走五千步去买那个便宜五毛钱的土豆了。

03

我们都会老

当我把他们当作一个简单的“老年人群体”对待的时候,我确实是疑惑和不解,那么难的岁月都挺过来了,为什么反而到了晚年了,忽然没有了生存的欲望?

这是因为我把他们当成一个“名词”——老年人群体,这是一个架空的看法。

而如果你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忽然觉得这样的结局也不是不可理解。

而当我认真的想象,当我老了,我去成为“老年人群体”的一员,我们才能有切实的理解。

时间如此公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永远年轻强壮……

去过无悔的一生吧!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zz/12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