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与精神分裂症相缠,偏执的患者该如何走

2021-1-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在现实生活中,当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时,多数会被告知需要终身服药。虽然单次药物治疗便宜,但通过观察精神分裂症群体可以发现,病人长期失业,加上病情反复,不仅耗光了积蓄,也成为了家里的负担。在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里,病人一直和精神分裂症做“对手”,这种发病-住院-复发-再住院的“旋转门”亟待改变。陈某于几年前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在工作期间向家里打电话询问家人“自己是否是父母亲生的”,同时还怀疑电话中有卫星和窃听器,害怕泄露自己的秘密,不愿家人给自己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陈某的表情也很呆滞,不知道吃喝,要家里人按时督促吃饭。最严重的是,陈某经常趁家里人疏忽时要跳楼自杀,让家人防不胜防。此外,陈某眼中的世界有很多敌人,看到周围的人都是鬼,看到妹妹以为是自己的女朋友,对父母的态度很恶劣,乱跑、翻墙、打人是家常便饭。因为受到被害妄想症状的影响,陈某害怕别人往水里放毒,不吃家人做的饭,拒绝服药也不配合治疗。到当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1月余,给予氯丙嗪等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佳,自称不认识自家的人。转到外地治疗,给予利培酮等药物治疗,陈某症状稍有好转,愿意服药治疗,但看到父亲后仍认为是鬼,要拿刀捅父亲。在夜间休息时睡眠差,经常乱跑,到医院复诊改变用药方案,服药半年后症状明显好转,随后外出打工,其工作能力下降,回家后出现不愿服药治疗的情况。长时间的药物治疗不但没有改变陈某经常打骂父母的局面,其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偏执,不达目的不罢休。生活中也变得越来越懒散,容易因小事急躁。陈某病情复发后再次住院治疗,治疗效果一般,出院仍不愿服药治疗,仍有凭空听到有人在骂自己,怀疑自己的魂魄丢在外地了,害怕外面有鬼跟着自己,怀疑饭里有毒,静坐不能且睡眠差。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效果都不持久,想到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要和精神分裂症打交道,长期的求医之路让陈某双亲身心疲惫。在打听到微创手术可以治疗精神疾病时,陈某双亲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任廷文主任。当问及手术风险时,任主任表示现代影像学的发展使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以前只能在大脑原点为基准点相对定位,间接计算,现在大部分靶点在影像学图片上可以直接读取。三维重建和手术计划系统使手术神经调控靶点更加直观,重建后的图像可以帮助术者正确了解手术靶点的准确位置及毗邻结构,合理设计手术路径,有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术后反应,减少复发次数。而新一代的影像学技术——DTI、MRI、CT多靶点融合定位的应用,使得解剖定位的精确度有了较大提升。术后,陈某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易怒、伤人等行为消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陈某也会像之前“临床治愈”的患者一样,可根据病情稳定情况,逐渐减药至停药,回归正常的生活。有疑问的家属可添加专科医师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by/10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