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中有一片雾,名为ldquo精神

2022-5-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16岁时,医院的临床心理科诊室里,和医生聊了一会儿,做了几个测试,最终收到“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当时我竟然有些开心。因为来自医生的诊断终于可以在门外等候的我爸相信,不,我不是一时的心情不好,不是矫情与脾气,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哪儿出了问题。而我的感觉是正确的。为确诊而“欢庆”,这让人难以理解或易遭人批评。所以,我想,我的这份喜悦或许是罪恶的,没有人会和我一样。将它深藏了数年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位拥有共感的朋友,她的名字是思瑶。而我与这位朋友素未谋面,是在一部关于精神健康的纪录片《心海迷雾》中“遇见”了她。“心海迷雾”——这个朦胧得柔软的片名,却承载着沉重的议题:精神健康。这部来自JidiGuo的纪录片记录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患有不同心理/精神疾病的三位女性的生活。在50多分钟的内容里,没有相关的医生或专家严肃解释发病机制,也未罗列任何精神疾病数据,镜头只是跟着三位女性,走入她们的生活,记录她们的口述:是什么引发了一切,她们如何感知到这一切,疾病降临以后,她们如何面对,她们身边的人如何帮助……在B站搜索“抑郁症纪录片”,跳出来的结果基本都围绕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医学如何对抗抑郁等相关,关于患者的生活记录并不多,留存患者口述的更少,而且点击量大多不如那些邀请到专家来和你详谈的成熟纪录片。而第一手感受是重要的,或许它能引领从未经历、也未了解这一切的观众知晓患者的真实想法为何,不再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印象停留在虚构作品的戏剧化效果中。他们是怎样的?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他们做了怎样的自救努力?在Jidi的《心海迷雾》中,你或许能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想,它是在“感受”——这片仍不够丰足的领域中的重要补充。看完这部片子后,我采访到了导演与制片人Jidi,和她聊了聊这部片子的起源、拍摄过程,还有Jidi自己从零摸索的纪录片生涯。顺便向她表达了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部有点粗糙的纪录片。从空白开始,学习拍片Jidi并非专业的纪录片导演。出生于吉林长春的她在四岁时移居荷兰,并在当地生活至大学毕业,直到23岁才返回国内。目前长期定居上海的她有一份与纪录片行业间隔甚远的品牌咨询、市场调研工作,拍摄纪录片更像是Jidi在工作之外的爱好。在影像之前,Jidi的爱好是文本。从小开始,她喜欢通过组织、书写文章去观察与研究自己不太熟悉的人群与话题。后来她意识到文字的有限性,遂走入影像领域,试着用影像来传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感觉。于是,从空白开始,逐渐摸索成型。年,Jidi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BehindtheBelt》,这部片子主要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对肯尼亚当地产生的文化影响。Jidi在片中主要担当着制片人角色。年,她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二部片子,也就是聚焦于精神健康话题的《心海迷雾》。在这部片里,Jidi开始尝试不同的角色,同时担任导演与制片人。

Jidi参与的首部纪录片《BehindtheBelt》。你可以在YouTube上观看它

观看Jidi的片子,你确实能感受到她是一个文本出身的作者。我用一个普遍意义是消极的词、来向她传达我观看《心海迷雾》后的感受——“粗糙”、raw。但是我总相信粗糙的另一面是扎实与真诚。相比钻研镜头语言,Jidi似乎更倾向直接地表达真实个体的故事,一种犹如纪实写作的拍摄。Jidi并没有采用成熟商业纪录片通常使用的、带领观众寻找踪迹和证据、最后串联归因的方法。在探讨社会话题时,她更喜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yf/13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