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张玉顺封堵卵圆孔预防卒中终获美国
2021-4-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307/6086180.html
卒中是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总体而言,70%卒中为缺血性,并且有很高的长期复发率。缺血性脑卒中有多种原因,找不到病因称为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半个世纪前,隐源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40%,随着诊断技术特别是影像学的发展和进步,隐源性卒中的比例已下降为15~30%。隐源性卒中多见于年轻人和中年人(小于60岁),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较少。
通过卵圆孔引起的反常栓塞是隐源性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在过去的十年内已获得临床充分的认识,有学者更是提出“病在脑,洞在心”的理论,卵圆孔未闭(PFO)被称为“脑的后门”,但四分之一的成人都有PFO,PFO与脑卒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自年9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连续发表了三个随机对照研究(CLOSE、REDUCE和RESPECT)结果及年《JACC》杂志发表了韩国的DEFENSE研究以后,PFO与隐源性脑卒中的关系以及封堵PFO的获益等问题终于有了定论。年加拿大首先更新了指南,将封堵卵圆孔未闭(PFO)作为隐源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策略(证据级别A)。随后,德国指南亦将封堵PFO预防卒中列为Ia类适应征。同年,欧洲10余个组织、8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发表了欧洲的观点,来自于英国《BMJ》杂志的专家临床指南意见指出,对于年龄<60岁,伴有隐源性卒中的PFO人群,尤其是详细和广泛排查仍找不出卒中病因时,封堵PFO是常规治疗方案,且优于药物治疗。年法国、意大利以及希腊等国神经学会和/或心脏病学会都发表了封堵PFO预防隐源性脑卒中的观点。但人们更期待美国指南的更新。
虽然美国FDA在年就批准了AmplatzerPFO封堵器的临床应用,但美国封堵PFO指南却迟迟未见更新。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NN)指南认为PFO封堵能否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尚不能确定,建议封堵PFO仅限于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年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发布了封堵PFO预防脑卒中复发专家共识,建议PFO封堵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时,应建立多学科团队,建立由神经内科和心内科共同决策、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共识获得美国ANN的认可,并用于神经内科医生的培训。这被认为是ANN指南更新的前奏。果不其然,在年4月29日,ANN终于更新了PFO和继发性卒中的预防建议指南,并发表在《Neurology》杂志上。
指南系统性的回顾了最新的四个随机对照实验(包括CLOSE、REDUCE、RESPECT远期随访和DEFENSE研究)的结果,指出:
①对于考虑关闭PFO的患者,临床医生应对其进行彻底的检查和评估,以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脑卒中(证据级别B)。
②对于其它原因/机制导致脑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临床医生不应常规建议其关闭PFO(证据级别B)。
③临床医生应告知患者PFO很常见,存在于1/4的人群,很难确定是否是PFO导致他们发生了脑卒中;但是,PFO封堵可降低筛选出的PFO患者脑卒中的复发风险(证据级别B)。
④对于年龄<60岁的PFO患者,如果为血栓栓塞性脑梗塞,且无其它可证实的已知原因的脑梗死,临床医生可在充分讨论PFO封堵的潜在益处和风险后,建议其行PFO封堵术(证据级别C)。
⑤对于不接受PFO封堵而选择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可建议其进行抗栓治疗如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治疗(证据级别C)。
相比年ANN指南建议的,PFO封堵能否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尚不能确定的说法,本次指南的更新,确定了PFO封堵在隐源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认为封堵PFO可将脑卒中5年的复发风险降至3.4%。与封堵PFO相比较,更为重要的是临床评估以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脑卒中。
随着美国指南的更新,我国心血管和神经内科医生肩负的任务更大,应更好的结合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各国的共识及指南,以及我国防治PFO相关脑卒中的经验,尽快制定中国的PFO相关指南,以规范PFO封堵,使该技术更加规范化,且持续健康地发展,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作者:张玉顺 何璐(西安医院)
专家简介扫描 张玉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安医院医院副院长、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主持撰写《中国卵圆孔未闭封堵专家共识》,主编国内第一部卵圆孔未闭参考书《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现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心脏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临床军医杂志》和《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等杂志的编委。主编专著8部,参编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主持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多项。
推荐阅读
扫码查看学术热词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