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精神卫生专家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管理社区

2023-3-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截至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4万例,其中绝大多数缺乏劳动能力,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和监护照料。

为此,年开始,北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模式,通过下沉医疗资源、发动社区力量等方式,完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

精神疾病管理的现状如何?治疗有哪些难点、应该如何改善?就此,新京报记者对话朝阳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朱庆生。

朝阳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朱庆生。受访者供图

将精神疾病患者集中在机构治疗不可持续

新京报:你曾经提到,精神分裂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很符合慢病的特性,为什么这么说?

朱庆生:精神疾病有几个特点:慢性、反复、长期、牵延性。临床治疗能让患者临床治愈出院,但并不是痊愈,以后有复发的风险。精神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很像,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管理。

新京报:现在主要的治疗手段和模式是怎样的?

朱庆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主要靠药物治疗。

精神疾病治疗管理方式是存在发展变化的。早期,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是机构化的,把患者集中在一个医疗机构,进行包括康复在内的治疗。后来随着精神疾病种类增加、患病人群增加,发现机构化治疗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的服务模式,近些年开始去机构化的尝试。

年,我去了医院医院,80年代建院时,他们的床位是张,年实际开放床位减少到张,30年之间,香港的人口却是一直增长的,这就是去机构化的管理模式,在社区对患者进行管理。

我们现在的工作模式也是这样。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医院、北医院接受治疗,病情改善后,下沉到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康复,患者的住院周期就是天,之后回归社区和家庭,继续疾病管理。

社区、家庭不可缺席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强调社区和家庭的作用?

朱庆生:精神疾病的治疗目标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救赎”,患者有信心和动力去拯救自己,只有回归到最熟悉的环境,才能更好完成信心再建的过程。

新京报:前面提到,精神疾病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医院后,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支持?

朱庆生:这就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模式的初衷。

朝阳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两个精防医生,对在册的6类重型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包括上报、监测治疗、帮助规律用药等。对精神疾病的管理,主要就是服药的管理。但精神疾病的药物在普通药店买不到,医院开药。为了让患者能就近取药,我们从年开始试点在社区建立心身医学科,培养全科医生转岗。

医院的医生也会定期下沉到社区,提供一些简易的精神科门诊服务,包括开药,在此之前,社区是不能开这些药的。

新京报:现在管理的难点在哪里?

朱庆生:患者服药依从性、家庭参与度、专业人才数量这三个方面有些欠缺。

精神疾病的特点在于,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也不按时吃药,有的会藏药。今年,医院,推广血药浓度检测,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更准确的判断,此外,长效针剂的使用,也能缓解一些类似的问题,一个月一针,在保证安全性和较好的疗效后,还可以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目前朝阳区已经有数十位患者在免费使用长效针剂进行规范化治疗。

家庭对患者的治疗管理目前是不够的,我们希望下一步通过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让管理医生可以掌握到患者居家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开发游戏等方式,让患者在家里接受一些治疗。

另外,精神专科的医生、护士、辅助人员的数量都是不足的。专业人才资源的配置,有赖于政策导向的推动。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围绕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组织比较少。朝阳区一些社区也在不断完善这一部分,譬如组织患者们结成伙伴、组织社工等提供服务。

未来要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zd/14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