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高三10月份月考语

2024/3/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借鉴外来的表现手法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可能性,但只有借鉴并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还有一个问题是,强调注重内心世界、侧重于人的感觉范畴的表达、高度抽象化的人物形象对丰富复杂的现实而言是非常不够的。人们可以从这样的描写中进入人物或社会的某一个层面,但仍难以总体性地进入现实生活。从审美接受的层面来看,中国的读者对这种情节发展不清晰、人物形象较模糊、叙述相对薄弱的表现手法还不够适应,难以把握其核心。从表达效果来看,主观视角非常严重地局限了作品对更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如小说的叙述视角,现代派手法可能更重视个人的感受,这无疑使作品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社会生活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出现断裂,个人视角的独特性当然会使个性化得到强化,却也会使小说表现生活的领域受到局限。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保有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丰富、深广与真实的可能性。但这种对现实主义的呼唤并不等于对其他表现手法的排斥。莫言在谈创作时说到,他曾积极地向现代派小说学习,但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回归后创作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这一表述强调的是对当下文学审美建构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追求,具有典型性。那就是,一种既继承传统又借鉴他人,既保有文学的本体性又兼具文学开放性的努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现实主义手法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适应时代审美要求的新变。

(摘编自杜学文《现实主义:文学审美构建的内在需求》)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似乎天然地与现实主义绝缘。现实主义真的过时了吗?离开了现实主义的网络文学,长期以来遵循着消费文化的基本逻辑,似乎市场的好坏成了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是文学该有的模样吗?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理应承载着我们对于一个更合理、更美好的世界的期许,理应给予我们战胜艰险、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为我们所遭遇着的现实提供一些可能的路径或可能的逻辑。

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是如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但这种“如实地表现”绝不是对现实简单地、平面地、机械地反映或复制,而是要去直面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以虚构和想象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某种合理的人性之参照对象和构建模式,创造出一种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来照亮那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

不幸的是,在网络文学的格局中,现实主义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陈旧的话语,文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zd/14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