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语言模式成了诊断依据
2016-10-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这是两个新研究,一个是靠分析语言信息诊断疾病,一个是大脑怎么学习抽象的科学知识。
今年9月刊的《环球科学》杂志,有两篇文章,分别讲了有关健康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挺有意思的,给大伙说说。
第一篇是和健康有关的。医院的时候,医生会让就诊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哪不舒服啊?怎么个不舒服法啊?”之类的,但是这只是收集信息,而不是真的在分析诊断的对象。
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有一批神经科学家、精神病医生和计算机专家在研究病人的语言。他们认为,在还没做任何化验之前,仅仅靠和病人谈话,就能提供有助于诊断病情的信息。尽管通过谈话做诊断这事儿的精确度,可能还不如直接去做个基因测序或者核磁共振,但对那些疑难杂症,尤其是缺乏明确生物指标的病,这招还挺管用的。
比如说精神错乱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个研究,医生找了34个可能会患精神错乱的年轻人,和他们谈话,两年半以后,发现受访对象里有5个人得了精神病,剩下的都正常。然后,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分析两年半以前的那次谈话。结果他们就发现,后来得了精神病这5个人,说话的时候句子更短,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很强,而且几乎不用“that”、“w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后来他们又用这个程序反向分析了一遍谈话,电脑程序能百分之百地预测出哪些人会得精神病,哪些人不会。
再来看看帕金森病,研究人员让27个受试者听一些句子,句子里有一些跟特定的手形有关的动词,比如说“鼓掌”或者“挥拳”什么的。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受试者,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要么双手摊开,要么握紧双拳,然后当他们听到鼓掌或者挥拳指令的时候,要去按身体前面的一个按钮。
结果就发现,句子里的指令和受试者的手形恰好一致的时候,所谓一致就是鼓掌对应双手摊开,而挥拳对应握紧双拳。健康的受试者,在动作和指令一致的时候,按按钮的速度会比不一致的时候要快,而那些帕金森症早期的受试者,在反应时间上就没有这种差别。这种脱节现象,是帕金森早期的症状,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是渐冻症,研究人员给受试者看24幅图,图与图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些图。结果发现,渐冻症患者说出的句子,更不完整,而且在动词的时态上也有很多错。核磁共振的图像显示,语法错误多的人,大脑里语言脑区恶化的情况就更明显,这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用语法,来分析评估渐冻症的发病和严重程度。
下面再来看第二项最新研究,那就是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学习科学知识的。
科学知识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我们的大脑远比科学知识的年龄要大得多,那古老的大脑是怎么学习这些新的抽象知识的呢?科学家说,大脑用的是平时处理节律和句法的脑区。比如说学生学习“引力”这个概念,就算他们学习环境不同、老师也不一样、理解能力也有差别,但只要他们学的是同一个概念,调动的脑区就是一样的。科学家还发现,思考“频率”、“波长”这些概念的时候,活跃的大脑区域,跟观看舞蹈、听音乐或听到有节奏的声响是一样的,很可能是因为它们都传递了“周期性”的概念。而学生在解数学方程的时候,活跃的脑区和处理句子的时候是一样的。
这个研究可以帮我们确定,哪些课程放在一起开设,学习效率最高。比如我们可以在学习频率、波长概念的时候,听听音乐,很可能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再回顾一下上面提到的这期《环球科学》杂志的两篇文章。与病人谈话,然后分析它们的语言信息,可以诊断他们是否得了病,尤其是那些缺少明确生理指标的病。而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抽象科学知识的时候,用的就是日常处理节奏和句法的那些脑区。
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