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圈子小的犟老人
2021-8-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1.学会尊重老人的意愿固执的老人大多容易孤单、敏感,因此更需要儿女的关怀、耐心和体谅。如果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儿女们要尊重和理解老人,切不要粗野顶撞,也不要针对小细节就事论事,或抱着糊弄的心态随便安抚他们。让老人觉得受到了尊重,他们或许就不再坚持那些不合实际的看法了。2.鼓励老人多出去走走老人社会参与度逐渐降低,觉得自己不被看重,为了维护“尊严”,就习惯强调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因此,子女应鼓励老人多出去走走,并帮爸妈建立交际圈,在社区遇见其他的老人,不妨替爸妈交个朋友,帮助老年人拓展自己的生活圈。3.鼓励老人改变自己的认知老年接受新鲜事物少,受传统尊老文化影响,从骨子里认为老人就该是权威。老人的固执,与他的思想认识是密切联系的,要想克服它,就需要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身体欠佳的,也要与邻居朋友多接触,还有看书看报,不断学习新事物,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主观的看法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4.满足老人的日常需求人到老年特别是退休之后,老年人的依存、自尊和扶助需要,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希望在家里得到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心和亲热,尤其是希望子女们能经常同他们交谈拉家常;他们要求子女孝顺、尊敬他们,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征求和采纳他们的意见;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老人希望子女能帮助完成他们所难以独立完成的家务、看病等任务。?5.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老了会很固执,多半是对子女的执着。人老了会变的怕死,人衰老的过程,也是控制感逐渐缺失的过程。现在动不动一个科技进步,我们这辈人有时候都要熟悉半天,更别提老年人了。所以,老人学会向年轻人示弱,坦然接受身体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可能会好沟通很多。6.人老了脑前额叶功能会衰弱。认知能力会下降。老年人的“认知灵活性”下降,导致他们不太容易转变想法,或者丢弃旧策略,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环境、接受新策略。7.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分清楚对方是暂时性不理智,还是患有某些精神疾病,如果情况属于后者,那么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8.老人长期小圈子生活,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很多时候还会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存在价值,容易陷入无趣、无助状态,时间一久,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精神抑郁、睡眠障碍、分离焦虑症、脑器质性精神病等,有的老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9.引导老人要学会调整心态,接受现实。对生活保持积极态度,平时空闲时间多,可以多出去走走,与邻居、亲戚常往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如围棋、太极、跳舞等,丰富生活,减少孤独寂寞感。10.退休综合征是指中老年人由于退休后不能适应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11.退休综合征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孤独、空虚和忧郁。原本乐观的人可能变得情绪消沉,空闲时间太多了而不知该如何打发。12.退休后,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社交范围变狭窄,孤独感油然而生。退休后闲暇的日子与退休前忙碌充实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适应新的生活模式时,老年人往往会感到不安、无助和无所适从。加上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疾病的不断增多,有些人会产生无望感,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了,其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离退休前后判若两人的印象。13.离退休后,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14.一方面可以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充实生活,增进身体健康。15.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培养新的兴趣,增加社会文化活动消除烦恼,转移不良注意力,保持愉快情绪和心理平衡,和家人保持和睦的关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