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厂设置前,抑郁已经写进了我们的DNA

2022-6-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Content_2831_859322.html
当值编辑

爱米粒配图来源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学校当我们大脑生了病,我们总在追寻和反思精神疾病的起源。爸爸的眼睛,妈妈的鼻子,那么表皮之下呢?我们的抑郁、我们的焦虑、我们的其他精神障碍呢?它们来自哪里?如果会遗传,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基因具有着强大的力量

从遗传学来说,我们的遗传物质DNA,决定了人们对精神疾病,甚至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表观遗传突变、基因组印记等,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自闭症、药物成瘾等精神障碍有影响。

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重性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而情感障碍的遗传比精神分裂症明显。情感性精神障碍,父母一方患病,孩子同病的概率为16%~23.8%;父母双方患病,孩子同病概率为44~74%。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因素大约占比62%~80%。美国的数据表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到3%。对于重性抑郁症,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共病率表明抑郁症中遗传因素大约占37%。曾有某项研究,估计了抑郁症的遗传几率,女性约为40%,男性约为30%。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遗传概率看似远远低于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但是遗传因素在早发性,反复发作和程度严重的抑郁症中,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抑郁症高。

在我国,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4%,是遗传基因基础和后天环境因素两者作用引起的。家系、双生子等研究,都证明了遗传因素对强迫症发生的影响。但童年创伤在内的应激性等环境因素,也会作用于强迫症的发生。国内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中多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增高,并且提示强迫症可能与多种精神疾病存在。

抑郁症的遗传性

年2月,当牛津大学遗传学家JonathanFlint第一次发现某些基因序列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时,他非常吃惊。因为进行这种尝试的研究都相继失败,其中有研究从人重度抑郁症筛选敏感基因,也有对人进行随访分析的研究。而他自己项目的研究规模只有人。该项目中国合作单位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

但是Flint小组成功获得了结果。本周他们发表两篇论文报道其中2个重度抑郁症的基因标志。重度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这一发现将给寻找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也能开发更准确的诊断抑郁症的重要工具。虽然这些好处目前还不好确定,但能确定的是,该研究给抑郁症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作为将来大规模采集抑郁症患者的相关数据提供了重要依据。

年,Flint、Kendler和合作团队完成了名中国汉族女性重度抑郁症患者的DNA序列分析,另外有名对照组序列。

分析结果发现了两个抑郁症相关突变部位,都位于10号染色体,一个突变位于SIRT1附近,另外一个是位于LHPP基因的一个内含子。LHPP基因是编码一种目前功能不完全清楚的蛋白酶,另一个是SIRT1基因。SIRT1基因是线粒体内重要蛋白酶。这些基因突变在另外名抑郁症患者和名对照组患者中也存在相关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郁症发病和遗传有很深的关系。

1.家族史。在对家族抑郁症发病率的研究中发现,父母正在患抑郁症或者过去患抑郁症的情况,可以确认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很高。

2.养子。亲生父母或亲人中如果有患抑郁症的人,即使是由没有抑郁症的抚养者抚养,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3.双胞胎。双胞胎由于基因几乎相同,如果一方患抑郁症则另一方也容易患抑郁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双方同时患抑郁症的概率是50%—70%。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遗传因素并不会造成抑郁症。

有必要做抑郁症的遗传筛查检验吗

抑郁症需不需要做神经递质的检查,就看大家是否想要通过神经递质的检查,来更详细的判断自己的抑郁症状况,或是说接受相应的治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能就需要做这个神经递质的检查了,但如果大家的抑郁症程度很轻,或是有接受其他疗法的话,就不一定需要做这个检查了。

一般来说这神经递质的检查多是用来检查我们的脑部神经递质的功能,以此来判断导致精神疾病的病因,像神经衰弱,失眠,心理障碍等,对于抑郁症的判断也有一定的作用,神经递质对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及我们的精神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或是精神方面的病症都可以引起神经递质代谢的变化,因此就可以通过检查神经递质,根据检查的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相应的病症。

做什么可以降低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精神疾病可能在家族中遗传,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和你的家人一定会生病。但是有家族遗传史,还是建议要提早检测防范。

近期婚配所生的子女中,遗传疾病的发病率高,所以要避免近亲结婚,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注意产前检查和助产工作,防范药物致畸等。

在婴幼儿时期,对高危患病人群要进行监测,对幼儿进行合理教育,加强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时期,对于父母来说,注意文化背景,家庭内部树立友好、友善、有爱的氛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inhongjz.com/jsbzd/135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