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性,另一条虚幻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2023-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唐山
“最让我害怕的倒不是精神世界被撕成碎片,而是他们总是没完没了地坚持跟所有人,尤其是他们不能忍受的人,兄弟长兄弟短,姐妹这姐妹那。”读过《背叛》的人,很难不哈哈大笑,但作者保罗·比第不承认自己是讽刺作家。作为诗人,这是他的首部小说便为美国拿到第一个布克奖。
《背叛》很像《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核是:在美军,有精神病的飞行员可申请停飞;但提出申请,就意味着没有精神病。
《背叛》的内核是:在美国,黑人已取得平等权利,个体不成功,只能怨自己;可作为黑人,你永远无法成功。
《背叛》是一个漫长的个人独白,主角从来没偷过东西,从来没逃过税,也没有出过老千。“我不曾逃票混进电影院,也不曾忘记把多找的零钱还给那些对商业规矩和最低工资标准都无所谓的杂货店收银员。我不曾入室盗窃,也不曾抢过什么酒铺”。
“成功”来自主角的父亲,作为心理学家,他不断拿儿子做各种心理实验,比如电击对心理的影响。他认为:“我儿子会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黑鬼。这家伙会成为当代伽利略!”
父亲是谈判员,当犯罪的黑人与警察对峙时,他负责发出灵魂之问:你是谁?你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
多数犯罪的黑人目瞪口呆,放弃抵抗。父亲只失手了一次,让主角得到万美元赔偿。子承父业,可主角不善言辞,他不理解:为何当班的星期三,黑人犯罪案特别多。答案是:在黑奴时代,每周四是“鞭笞日”,历史上大规模黑奴起义都在星期三……
上世纪60年代起,非洲兴起“黑人性”运动,得到哲学大师萨特的支持。“黑人性”试图建构“自己的历史”,以寻求自我,可它常蜕变成白人历史的翻版——用强调制度、器物发明以及文化独特性,来呈现自己的“贡献”。
在非洲,“黑人性”尚存基础,可美国黑人怎么办?他们已被扭曲上百年,早已丧失集体的文化记忆,成为“仅用一只手,学着爬,学着骑三轮车,蒙着双眼玩躲猫猫,建构一套意味深长的精神理论”。
为挽救黑人小镇,主角提出了切实的方案:种族隔离。那是他最切实的记忆了。令人惊讶的是,主角办起白人学校后,人口增加了,治安变好了,学生成绩提高了,连天气预报也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