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这种病就毫无办法治疗难度也许出乎你的
2023-4-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各种心理失衡因素急剧增加,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根治难、易反复、费用高的一类疾病,在疾病总负担排名中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精神卫生问题作为突出社会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他们社会融入面临的现实困难主要有:
(1)缺乏平等的生存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病存在误解,以为得了这种病就没治了,就变成一个废人了,或者认为精神病人有暴力倾向,会伤人。因此,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长期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内心痛苦难以名状。这种误解反映到实际问题上来就成了一种歧视,如用人单位对精神病患者持避之则吉的态度,即使是精神病康复者也难以就业。这种歧视使精神病患者即使康复后也难以平等和谐地进入社会,在求学、就业、婚姻等人生的重大问题上长期处于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
(2)缺乏足够的生活保障,回归社会难
精神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及治疗,而且复发可能性大,故医疗费用比一般疾病高得多。而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对精神病人并没有足够的政策倾斜,商业保险公司又不愿承保,所以,精神病人在经济上困难重重。据反映,虽然有关部门为贫困精神病人提供了免费门诊、免费住院等服务,但由于僧多粥少、监护不到位等原因,仍有个别精神病人因负担不起而没能进行规则治疗或无治疗,有的甚至流落街头,影响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而更大部分精神病人在支付完巨大的医疗费用后,对还要负担长期的康复费用感到十分吃力,有的病人只是间断性服药或服用效果相对较差、副作用较大但价格较低的药物,导致康复水平低,病情容易反复,回归社会遥遥无期。
(3)家庭成员缺乏照护知识和技巧,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
精神病患者很多生活功能都退缩了,医院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服务,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他们的很多社会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快的恢复,在他们出院后,仍然需要较为专业的护理和看护,家属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精神病治疗期长,花费大,而精神病人自身多数没有收入,大部分费用实际上是由患者家属负担。现实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一对退休或下岗的年老父母养一个精神病子女,按照现行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方法,父母微薄的工资要与精神病子女平均,平均后往往勉强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从而领不到救济,实际上是用父母的退休金去补贴子女医药费。这对年老家属十分不公平,不利于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甚至成为这部分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或是贫穷的原因之一,有的家长解嘲地说这是年青精神病人挤占老父母的棺材本。
精神病患者家庭在精神上的压力也很大。精神病康复者强调家庭监护,但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因为家属的专业康复知识较欠缺,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又要忙于工作,年老的又有心无力,所以对复杂而繁重的康复工作难以胜任,导致康复者得不到有效回归社会的引导,以至旧病复发,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
医护人员长期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和生活的照顾,工作中接触的大部分是负面信息,随之产生的负面情绪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医患关系,需要及时疏导;加之医护人员不足,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多,因而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大。
社工通过实施系列服务能够根据精神病患者在不同的康复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对于长期住院的病人,需要加强日常管理,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准备回家的病人,需要加强病人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做好回家的准备;对于请假回家的病人,需要让病人重新适应家庭的环境;对于病愈出院的病人,需要提高家庭成员的照顾水平、增强在家庭中进行康复的效果。针对服务对象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最终是帮助精神病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克服不同的困难,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另一个层面,加大精神病知识的宣传力度,编辑精神病预防和康复手册,提高居民对精神病的正确认识度,为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