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2021/7/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推荐看看反正你疯不了————
一个迷人但足以致命的敌人与同伴”,当躁郁症降临,“我的心灵似乎在自我竞速,想法纷至杂沓,脑内充满未及厘清的神经活动”,不受驾驭,如脱疆野马的心灵于是带来种种疯狂的行为,如:毫无节制的购物,各种幻觉的产生,不断说话,精力旺盛,无需睡眠,就像燃烧生命的火力突然加热到平常的一万倍、一千倍,然后,这一切又嘎然而止。躁郁症到底是什么?
作者: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 世界躁郁症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情感障碍中心主任;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荣誉教授;加拿大心理协会荣誉主席及董事会成员。 荣获美国及全球诸多科学奖项: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NMHA)威廉斯蒂伦奖;年,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研究大奖;年,精神健康社区领袖奖;年获选 奖;年获选哈佛大学杰出学者;年获选牛津大学利奇菲尔德学者奖。曾入选“全美最佳医生”行列,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之医界英雄”。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是一部与“精神病”者交流的记录书,从这本书中你能走进我们所谓的“精神病”患者的真实世界。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
本书取名《天才向左,疯子向右》,用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把天才和疯子联系起来,也就是疯子与天才的唯一区别就是思维的方向不一样,我们所在的世界的这套关于时空、哲学、人生的价值观念是由天才建立的,那些持不同时空观、价值观的天才被称为疯子,有些还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读懂本书需要一定的时空基础,比如你要相信时空的第四维就是时间,量子是有能量的,这些都是现代物理的前沿问题。轻易地否定疯子,无疑你就是个疯子。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上):躁郁症与伟大的艺术巨匠》
引子美妙的疯狂
第1章 爱伦·坡的本能:游走在烈焰与寒冰之间 ——躁郁症与巨匠
我的感受真是悲惨至极,承受着以前从未有过的抑郁灵魂。我在徒劳无功地苦苦对抗抑郁带来的影响——即便我的处境已经大为改善,可我还是感到万分痛苦。我正在抑郁灵魂的煎熬之下,如果持续得够久的话,它必然会彻底毁了我。 ◎走近躁郁症 ◎阴暗的抑郁 ◎促人亢奋的躁狂 ◎两个极端的交替
第2章 罗斯金的狂喜:神圣的疯狂 ——争议和证据
要想准确区分大脑的病态状态和危险状态,我们就必须明白,前者会产生幻视;在明亮的日光下,我完全知道房间里有哪些东西真实存在,却也能清楚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人。而后者则是一些多少有点激动的情绪和过于活跃的思想,它们会逐渐导致疾病。 ◎细数历史上的争议 ◎关于天才与疯狂的传记考据 ◎追溯争议的根源
第3章 激情梵高:风暴中的生命 ——性情与想象力
如果情感有时强烈到让人工作到忘我境界,如果灵感有时就像演讲或是书信中的文字一样滚滚而来,那么一定要记住,不会一直如此。记得一旦时间到了,就又会出现艰苦的日子,灵感彻底枯竭。所以打铁要趁热,铸铁的用具则要随时准备在手边。 ◎极端情绪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对躁郁的救赎 ◎躁郁症的本质与艺术的微妙关系
第4章 疯子拜伦:天才之路 ——乔治·戈登·拜伦勋爵
自我记事起,就知道自己很容易暴怒,发怒的原因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每次发怒过后,我都感到很惊讶,可是这样的情形仍在持续出现。我无法冷静地看待任何会刺激到感觉的事情;一旦内心潜藏的恶魔被唤醒,我就完全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能力。 ◎变色龙般的气质 ◎细数拜伦的家族病史 ◎矛盾而痛苦的一生 ◎迟来的致敬
第5章 巨匠家族:流淌在血液中的疯狂 ——躁郁症与遗传
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灵魂,又谈何他人的灵魂。人类不可能手牵着手走完整段旅程。每个人心中都留有一片处女地,那是一片白雪覆盖,连飞鸟的爪痕也不曾留下的密林。我们都孤身一人,这样看起来也是最好的方式。 ◎“我也必须匍匐走向洞口吗”——丁尼生家族 ◎“在风暴中飘摇的身体和灵魂”——舒曼家族 ◎“些微忧郁,恰如丧钟低鸣”——詹姆斯家族 ◎“绝对的黑暗,就是他的光明”——梅尔维尔家族 ◎“船儿越走越慢”——柯勒律治家族 ◎“我确信自己又要发疯了”——伍尔芙家族 ◎“如果你死了,就等于完成了一切”——海明威家族 ◎“我从停尸房收集骨头”——雪莱家族 ◎“罪恶的根源”——梵高家族 ◎更多家族
第6章 天才,逆风而行 ——躁郁症与医学
在我们所有的对话当中,我记得最清晰的洛威尔的话,是他在谈到新型锂盐药物时。在近20次躁狂发作和住院之后,药物使他相信自己正在痊愈。他说:“太惊人了,想想我过去所受的苦,我对别人所造成的伤害,竟然可能是因为我的大脑少了小小的锂盐!” ◎躁郁症的药物治疗 ◎躁郁症的基因治疗
附录一重度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附录二可能患有循环性心境障碍、重度抑郁症或躁郁症的作家、作曲家和艺术家。译者后记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下):躁郁症与影响世界的人》 01无法无动于衷 看哪,荣耀之王,红杉木王!看哪!看哪!我能说的似乎只有这两个字。我在林中、林中、林中,林在我心、我心、我心,树王与我誓言爱永不渝!
02美妙可爱之物 人越深入研究大自然、越探索大自然迷宫般错综复杂的路径,视野就越开阔、越壮丽。雪花是美的奇迹,这种美若不叫人看见并欣赏,实在有愧于它。每片雪花都是设计上的杰作,而且绝无重复。
03心灵游乐场 它快乐得不得了,生气勃勃地抬高腿,步子轻快地跑上斜坡,沿路看到竹子就劈断,上了斜坡就立刻转身,翻滚下来。只见一只乐翻天的黑白球滚啊滚的,才一下子,它又冲了上去,再来一遍,然后又来一遍。
04闪亮的时光 我生下来那天就逃跑了,因为我听到父母谈到我长大后会变成怎样……我想永远当个小孩,永远玩下去,于是我就逃到肯辛顿花园,跟小仙子一起住了很久。
05心情香槟 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般,往来于轻声细语、香槟和星斗之间。香槟是一种心情,是重要时刻和情绪的美丽标记和创造者。香槟叫人清凉欢畅,有它,夜活泼起来了,谁接近它,谁就受它那股欢愉感染,欲望就会燃起。
06放冲天烟火 戴维发现的是什么气体啊!让我发笑,让我手舞足蹈……让人觉得强壮,让人觉得好快乐!快乐得不得了……哦,这空气袋太棒了……我肯定天堂里面一定充满这种会制造神奇效果的快乐空气!
07大自然的力量 科学的原动力来自于好奇和孜孜不倦的热情。科学得靠渴望发现以及渴望从零碎片段中拼凑出某些大自然模式来推进。大自然以发现过程中的兴奋来奖励这些热情并好奇的人,以玩耍的欢乐来奖励这些以知识为乐的人。 08没什么不可能存在 一谈起物理,他嘴上的笑容就把眼睛周围的皱纹都给挤了出来,手臂在空中挥得越来越有力……他站在那儿,跟一群渴慕受教的物理老师讲话,全身散发着欢乐,这一幕让我动容……觉得自己好像站在圣地。
09恐怕不能过度沉迷 我的症状正好跟失眠相反。你没办法睡;好,我的处境这么形容最恰当了:我没办法醒。睡眠……整天跟着我,我的膝盖、脚踝全跟铅一样重,肩膀很沉重、脑袋很迟钝。
10它不在地图上 双塔重入云霄时,我愿意再走一回,为所有的建造者发声,让大家同来欢唱胜利的空中之歌。我会带着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我们的生命,过去的、现在的、以后的生命,已逝去的生命、将来要迎接的生命,一起走过钢索。
他们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巨匠,从梵高、拜伦、伍尔芙等众多人物的故事中,杰米森一一验证了躁郁症与创造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版人周刊》
杰米森写出了艺术天赋与躁郁症之间神奇而微妙的联系,用文学、传记以及科学论证谱写了自然界永恒的旋律。从病源到诊断再到治疗,杰米森用最通俗的语言,帮普通读者了解躁郁症。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所有的图书馆收藏。
——《图书馆月刊》
即使一章一章地独立来读,这本书中关于躁郁症的研究与故事同样具有非凡的说服力。疯子与天才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话题,从梵高、拜伦到柯勒律治、爱伦·坡,本书通过真实的临床数据、优美的文笔和明晰的叙述,深挖躁郁症与天赋之间的亲密关系。
——《科克斯书评》
杰米森智慧地思考了“热情洋溢”这一被忽视的积极特质,这是一种高贵的人生品味。
——《时代周刊》
杰米森在书中探讨了外向与内向、天性与教养、情绪健康与情绪异常等人性的双重特质问题,展现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力量——能够让你思如泉涌、热情洋溢的情绪。
——《出版人周刊》
从《躁郁之心》到《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杰米森将目光转向了人类心智与情绪中更光明的一面——热情洋溢,这是一种持续高涨的情绪,是一种迷人的能量场,有时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与高尚的品质。
——《书单》杂志
杰米森拥有一种能力,能将有趣的话题、艰涩的科学与流行文化流畅地组织在一起......阅读这本书时,你似乎体验到一种期待已久的感觉。在深处无边的暗夜之后,她开始激赏最光明的白昼。
——《西雅图时报》
--------------------
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
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我又不是对方亲人,犯不着流着泪让对方揍,逃跑还是很必要的一项准备。
跑题了。
精神病人也有性格,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儿招事儿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跟大街上的人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会做一些没精神病的人不能理解的事儿。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世界观的不同。对了,我就是要说这个!世界观!他们的世界观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是难以沟通的。
实际上我觉得,跟正常人很难沟通,真的,我真这么想。
--------------------
下面是节选自本书中的一个故事:
《真实的世界》
她:“这也是我不久前才想通的。你知道为什么有些时候,面对一些很明显的事物却难以分析,不敢下定义吗?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思维状态导致了人看不清本质,干扰人判断的能力。”
我:“但是这跟你所做的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这个患者身边的很多人形容她被“附体”了。男友为此弃她而去,家人觉得她不可救药,朋友都开始远离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几年前她开始模仿别人。
最初她身边的人还觉得好玩儿,后来觉得很可怕,因为她几乎模仿的惟妙惟肖。除了生理特征外,眼神、动作、语气、习惯、行为、举止,没有一点儿不像的。这让她周围的人觉得很可怕。借用她前男友的描述:“那一阵她总是模仿老年人,不是做给别人看,是时刻都在模仿,我甚至觉得跟爸生活在一起。而且,最可怕的是,她看我的眼神……那不是她。我觉得她被附体了。我自以为胆子不小,但分手都是我趁她不在家,然后逃跑似得搬出了。搬出去后才打电话告诉她的……我觉得她接电话的声音,是个老头……”
但我我所感兴趣的不是什么灵异内容,而是另一个问题:那些所谓“附她体”的,都是活人。
她:“有直接关系,我刚才说了,人怎么可能没有思维?”
我再次强调:“你看,是这样,我并没有接触你很久,也不是很了解情况。当然了,我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些,但是没亲身你接触,到目前为止,一个多小时。所以……”
她:“所以,你希望我说明白点儿?”
我:“对,这也对你有好处。”
她笑了:“对我?什么好处?”
我:“如果你不让我把事情弄明白了,你后面会面对一系列的测评和检查,耽误时间不说,对心理上……”
她:“我明白了,我也知道你要说什么了……是个问题。不过,我尽可能从开始给你讲,如果你还不明白,我也没办法,但是我会尽力。”
我:“好,谢谢你。”
她是那种言辞很犀利的女人。
她:“嗯……从哪儿算开始呢?这样吧,我刚才的话你先放一边不想,我问你件事儿:你想没想过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
她的话让我一惊,这个问题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我的。
她:“说个简单的吧。你知道人类眼球的结构是球形对吧,球形晶体。根据透镜原理,景物投射给视网膜的是上下颠倒的图像,但是大脑自行处理了这个问题,左脑控制右手,右脑控制左手。这样问题就解决了,但本质上,我们眼中的世界是颠倒的。”
我:“嗯,是这样。”
她:“我是从这里出发想了很多,这是最初。下面我要跟你说的,需要你要尽可能的展开自己的想象。”
我:“……好吧我尽力而为……”
她:“咱们再进一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所以在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其实是加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你认为的鲜艳,在我看来并不见得是鲜艳,你看到的红,我也许会觉得那偏黄;你尝到的甜,在我尝过后觉得偏酸;你认为的很远,我很可能觉得不是特远;你认为那很艺术,我却觉得很通俗。这样说明白吗?”
我:“你的意思是说:经历,造诣,学识,见识,知识,这些客观因素影响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本质?”
她:“你想事情太绕了,看本质。你说的那些经历啊,知识啊,都是客观的,那些客观的影响了你,是你的思想,所以最终就是形成了你的主观。当你知道越来越多,你就和别人越来越不一样。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越来越和别人不一样。”
我:“是这样吗?”
她:“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会偏差越来越大,但是会有所谓的集体价值观在均衡着我们的主观。”
我:“嗯……好像是……”
她:“后来我想到这个就开始好奇,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我懂了,这就是你开始模仿别人的最初原因对吧?”
她:“没错,我开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还是用这个最笨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不过,这个换角度,要复杂的多。因为要换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最开始我先是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然后记住那些细节的特征,再然后开始试着模仿别人、体会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变成你模仿的那个人。模仿的时间久了,会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进一步,就会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我:“有点儿象演员……不过,知道对方想什么这个有点儿玄了。”
她:“一点儿都不,我知道很多朋友不怎么理我是觉得我可怕,所谓附体只是借口,其实更多的是我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所以他们觉得很可怕。不过那会儿我已经接近更高级别的模仿了。”
我:“是模仿的更像了?”
她:“不,是心灵模仿。不动声色的就知道对方的想法。因为模仿别人久了,对细节特征抓的很准,所以揣摩到对方的心态纯粹是下意识的。不用行为模仿就可以看透。你认为这是巫术或者魔法吗?”
我:“这么说过来,不觉得。”
她:“就是的啊,花几年的时间一直这么做过来会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对细节的注意、把握、体会,对眼神的领悟、对动作的目的性都熟悉了,习惯后不觉得怎么神奇。不过,做到心灵模仿,我觉得有天赋成分。就是说,如果你天生观察细致,并且很敏锐的话,会更快。”
我:“这样会很累啊。”
她:“不,这样很有趣,你开始用别人的眼光看的时候,你会看得更本质。你也就会更接近这个世界的本质所在。”
我:“但那只是用别人的眼光去看而,你不是说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吗?”
她笑了:“没错,但是我说了,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实际是绕了个大圈,可我想不出更好的。我不打算走宗教信仰那条路、”
我:“你说你会知道别人的想什么,你可以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她:“不知道,因为在跟你说清这件事儿,所以我一直在自己的思维中。不过……”她顿了一下。“不过我知道你对这个世界的本质很困惑。”
我愣了。
她:“神奇?我不觉得,只是我刚才注意到了的你眼神轻微的变化而已。那个问题,困扰你很久吗?”
我点了下头后突然意识到:我和她的位置好像颠倒过来了:“你很厉害……”
她微笑:“没那么严重,我们再说回来吧?”
我:“OK,但是你既然已经掌握了某种程度的心灵模仿,为什么还要行为模仿呢?”
她:“你知道我什么时候被称作‘附体’的吗?”
我:“这个他们没说。”
她:“在我开始模仿上了年纪的人那阵。”
我:“模仿上了年纪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她:“民间传说中总是提到某种动物修炼多少年成了精对吧?事实上我认为不用修炼,活够年头直接成精了,是因为阅历。你发现没,活的越久,阅历越多,人的思维就越深、越远。”
我:“是吗?”
她:“想想看,一个动物,在野外那种弱肉强食的残酷自然环境下,活个几百年,不成精才怪!什么没见过?什么没遇到过?什么不知道?没准真的就有,只是人类已经无法看到了,因为它们活的太久,经验太丰富了,过去说的什么山魈(音xiao)啊、山神啊,河神啊,没准就是那些活的很久的野生动物。人要是都能活个七八百年,肯定个个都是老妖精!我这么说不是宣扬封建迷信怪力乱神啊,我只是强调下阅历和经历的重要性。”
我:“所以你刻意模仿老人的行为举止?”
她:“嗯,是这样……你有烟吗?”
我找出烟递给她。
她点上烟深吸了一口:“不好意思,我轻易不抽烟的……”
事实上我很高兴她面对我能放松下来。
她:“我在模仿那些老人的时候,发现逐步接近我想知道的那些本质了。”
我:“你是说……”
她:“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我懂你的意思了。你选择这种兜圈子的方法去做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揣摩别人或者单纯的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而是为了不带任何主观意识的去看这个世界,对吧。”
她笑了:“我花了好几年,被人说有病、附体,就是这么简单?我告诉你我明白的不是这样。”
我没笑,等着她继续。
她:“大多数老人很让我失望,因为他们阅历够了,经历也许不够,这样思维上还是没有我需要的那种超脱的态度。因为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遇到什么事情还是会有很强烈的情绪,但是身体上又不允许有很强烈的反应,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脾气就会很怪……我妈就是这样。不信你把身上所有关节都用绷带包上绷紧,这样过一周试试,你也会很郁闷的……可我要的不是这些,我需要的是脱离尘世的状态去看世界,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你是说,你陷入僵局了吗?”
她咬了下嘴唇:“没错,但是,没多久,我发现我又进了一步,因为就在我以为这几年白费功夫的时候,我突然懂了。”
我:“你得到超脱的状态了?”
她:“比这个还强大。”
我:“难道说,用完全不带思维和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还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她:“对啊,那不是真正的世界。”
我:“那究竟什么是?”
她掐了烟笑了:“如果你带着自我意识去看,根据我前面说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对吧?。你想过没有?真正要做的,不是什么都放弃了,不是无任何态度去看,那不是超脱,那是淡漠了,就是俗话说的:没人味了,那种状态根本看不到,顶多目中无人而已,差得远了。”
我:“可是你说了半天,到底是怎么能看到呢?”
她得意的笑了:“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我认真的听着,傻了似得的看着她,但大脑是沸腾的状态。
最后她又开了句著名的玩笑:“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那天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晕晕乎乎的,看什么都好像是那样,又好像不是那样。因为她说的太奇异了,都是闻所未闻的。我必须承认她的观点和逻辑极为完善,而且把我彻底颠覆了。我想,也许有一天,她会看到那个真正的世界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